金陵市。

航天科技研究所。

一場關於月球軌道施工計劃的會議,正在研究所內的會議室內召開。

出席會議的都是國內航天業的大佬。

包括航科集團的總工程師袁煥民院士,包括月宮號核心艙專案的負責人張主任,幾乎全行業的牛人都聚集在了這裡。

用簡短的開場白宣佈了會議的開始,陸舟走到臺前,表情嚴肅的環視了會議室一圈,言簡意賅的開口說道。

“相信諸位已經都聽說過了,美國阿瑞斯計劃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

“根據NASA披露的相關細節,BFR火箭沒有采用傳統意義上的霍曼轉移軌道,而是採用了直擊軌道的方式,直接入軌了火星引力系統之內。”

路上的話音剛剛落下,會議室裡便傳開了一片嘈雜的議論聲音。

其實在會議開始之前,不少人已經聽說過了,只不過此時再次聽到,仍然難免心中震撼。

一直以來,前往火星的航天器,採用的都是霍曼轉移軌道,而這也是理論上消耗燃料最少的前往火星的航路。

然而這條軌道也並非完美,每隔兩年才能等到一次視窗期,而且需要在空中飛行長達180天之久。

若是用來發射探測器的話,260天的時間也不是不能接受。但如果是送旅客到火星上去的話,就有些令人難以接受了。

因此,作為阿瑞斯計劃的主要交通工具,以火星殖民為目標的BFR火箭,選擇了一條更快的飛行軌道。相較於霍曼轉移軌道而言,採用這條軌道的BFR火箭只需要30天到120天的時間,便足以完成從地球到火星的旅行,並且相較於霍曼轉移軌道擁有更長的發射視窗期,且無需為了下一次發射等待兩年之久。

至於代價,則是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

雖然表面上看BFR火箭似乎推高了前往火星的發射成本,但在另一方面,縮短飛行時間便意味著能夠降低BFS飛船上的維生荷載,攜帶更少的淡水、氧氣、食品資源。從這一層角度來講,採用這條消耗燃料更多的發射路線,反而可以降低運輸成本……

擺脫霍曼轉移軌道的發射路線,能夠將這個看似瘋狂的計劃變成現實,從某種意義上而言,SpaceX的技術,確實強的可怕!

看著陷入討論的會議室,陸舟沒有說話,安靜的等待著討論的聲音平息。

就這樣,大概過了五分鐘左右,一名坐在會議室席間的教授,舉起手說道。

“我有話想說。”

向這位舉起手的教授點了點頭,陸舟開口說道。

“請講。”

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這位中年教授向陸舟說了一聲謝謝,緩緩站起身來,用徵求地語氣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我認為BFR火箭的發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化學火箭並沒有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已經到達了瓶頸。”

“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我們的發展路線,我不否認電推進系統的重要性,但現在放棄化學火箭,或許有些為時尚早了。”

看著起身發言的教授,陸舟沉思了一會兒,忽然開口說道。

“如果我給你五十年的時間,每年10億美元的經費,你有把握將大推力火箭做到BFR那種程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