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應該向前揮出的手臂並沒有動,或者說僅僅只是貼著衣角微微抖動了一下。取而代之的是,距離他大概四五米遠外、安裝在圓形底座上的那隻機械手臂,以均勻的速度笨拙地向前方揮了一拳。

見到這一幕,陸舟臉上感興趣的神色愈發強烈了,向自己那“失去知覺”的手臂看了一眼。

“……是阻斷了神經訊號的傳遞嗎?”

說著的同時,他用左手試著在右手的手心掐了一把。

&nmm……

痛覺還是存在的。

這就很奇怪了!

站在旁邊的研究員做了個無奈的表情,“與其說是阻斷倒不如說是干擾,畢竟這玩意兒只是用來收集實驗資料的,算不上什麼成熟的技術……事實上只要你的神經細胞足夠活躍,還是能夠把手抬起來的,頂多會感覺有些乏力,就好像剛剛做完50公斤的無氧一樣。”

“我大概做不了五十公斤的有氧……不過,很有意思的發明。”陸舟試著又做了幾組動作,有的那隻機械臂可以還原出來,有的則僅僅只是抽搐了兩下。

看來確實如這位研究員所說的,這項技術目前還相當的不成熟。

不過,即便是如此,這項技術的潛力也是相當巨大的。

與放大人體動作的外骨骼不同,這種裝置能夠在人本身不需要動的條件下,僅僅只是依靠神經電訊號與數字訊號的轉換,就能夠操作遠離人體之外的機械裝置。

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發展成熟的話,不僅能夠在醫療器械領域大展拳腳,在很多特殊的領域都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鄒院士搖頭道:“算不上發明了,神經旁路系統最早在16年4月份就出現在《自然》上了,我們這個專案也算是一種對該系統的分支研究。就我所瞭解的,麻省理工那邊大概是走在最前面的,而且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倒不如說,我們這邊才是追趕者。”

“誰是追趕者或者引領者並不重要,”摘下了這套裝置,陸舟摸了摸胳膊上的兩個細小的針孔,“如果能夠無痛連線就好了……這玩意兒扎的還挺深的。”

站在旁邊的研究員做了個無奈的表情。

“完全沒有這個必要,這本來就是給截肢者用的,一般戴上去也不會隨便取下來。”

陸舟笑了笑說:“我倒是覺得這項技術的適用人群並不一定得拘泥於截肢者,如果在脊椎處裝一個這玩意兒,豈不是能遠端操作一整臺機器人?”

鄒院士笑著說:“您的想法倒是挺有趣,但實現起來恐怕不是一般的困難。且不說脊神經的訊號處理起來比軀幹神經複雜百倍不止,這種關乎到全身健康安慰的神經中樞,也不是能隨便在上面做實驗的。”

陸舟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說的也是。”

將裝置還給了那名研究員,陸舟在實驗室裡轉了一圈。

差不多要逛完這裡的時候,走到了研究所大門口的陸舟忽然停下了腳步,看向了旁邊的鄒院士。

“對了,鄒院士,我還想問您一件事情。”

鄒院士問:“什麼事?”

陸舟不好意思笑了笑。

“你們這個專案……還缺人嗎?”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