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進。”

辦公室的門推開。

只見一名約莫四十歲出頭的白人探員,手中拿著一隻檔案袋,從外面走了進來。

“局長先生,我們部署在華國的探員傳回最新情報,華國海軍裝備研究所正在研製一種更加可靠的動力裝置。”

“可靠的動力裝置?”局長的眉毛微微挑了挑,“更具體點呢?”

那探員深呼吸了一口氣,用不確定的口吻開口說道。

“據說……可能是小型可控聚變裝置。”

“小型可控聚變?”瞳孔瞬間收縮成了一個點,局長猛地從辦公椅上彈了起來,雙手撐著桌子繼續追問,“訊息可靠嗎?還有詳細的報告呢?”

“訊息的準確性還在驗證中……當然,報告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說著,那名身份不簡單的探員上前一步,將一份紙質報告放在了辦公桌上,後退兩步,雙手背後站定。

將桌上的那份報告拿起,局長重新坐回到了椅子上,一行一行仔細看著。

“預估功率能夠達到5001000M……採用技術路線不明,可能有別於傳統磁約束路線,”將手中的報告放下,局長看向了那名探員,“只有這點線索嗎?”

探員點了點頭:“暫時只有這些。”

辦公室裡陷入了沉默。

過了大概五分鐘,局長忽然開口說道。

“會不會是那個陸教授?”

那名探員微微愣了下,隨即皺眉道。

“存在這種可能性……不過可能性不大。根據我們在華國的探員瞭解,從STAR2仿星器專案完成之後,陸教授便辭去了相關職務,雖然後來從事聲聚變的研究,但最終專案並沒有取得明顯成果……就連專案組也於上個月撤銷。”

聲聚變算是冷聚變的一條思路,而冷聚變相關的研究在八十年代便已經被美國國家科學院以及能源部等多家機構聯合證明是一場“騙局”。

事實證明,就算是在學術領域“常勝不敗”的陸教授,最終也沒能攻下這座堡壘。

雖然中情局華國地區情報辦公室不是沒有分析過華國可能用失敗來掩飾實驗成功的情況,但考慮到前段時間陸舟一直在忙於楊米爾斯方程的研究,也不可能抽出時間來兼顧聲聚變的研究。

很大可能,那個所謂的聲聚變只是華國當局放出的煙霧彈,為海軍裝備研究所裡的那個絕密研究打掩護。

顯然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陷入沉思的局長沒有說話,只是食指不斷地敲打著桌子。

大概過去了五分鐘,他眉毛一鬆,緩緩靠在了椅子上。

“陸教授參與的可能性確實很低……不過我總感覺這件事情和他脫不了干係。”

那探員心中微微一動。

“您的意思是?”

盯著辦公桌上的那份報告,局長壓低了聲音說道。

“現在我們還無法確定,這究竟是華國人故意放出的誘餌,還是他們真的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無論如何,取得更多的情報都是解決問題關鍵。”

“增加金陵地區的情報人員配置,尤其是那個太空梭裝配中心!我需要知道陸舟在那裡面究竟在擺弄些什麼。還有上京的海軍裝備研究所那邊,如果他們真的在從事可控聚變小型化的研究,我們總能發現一些跡象。如果一旦發現新的線索,無論大小,立刻向我報告!”

那名探員立正站直。

“是,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