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尼是一名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記者,替《新世紀報》打工,主要從事科技版面以及時政評論版面文章的寫作。

放在數日之前,若是有人詢問他,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是何時,他恐怕得思索很長時間才能給出一個平庸的答覆。

然而從今天開始,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由於他的前輩因病請假的緣故,這次將由他代替他的前輩,前往滬上採訪並報道點火日慶典上的盛況。

作為一年一度的全球最大慶典活動,能夠代表某家媒體前往現場進行採訪,對於一名記者而言可是一份不得了的殊榮。

而且據說這一屆的點火日慶典,會由曾經擔任過可控聚變點火計劃總工程師的陸院士擔任特邀嘉賓,這次慶典的歷史意義就更加的不得了了。

能夠用自己手中的鏡頭記錄下這一瞬間,每每想起自己身上的使命,克魯尼都會激動不已。

為了將這裡的盛況實時報道給他的粉絲們,以及關注著《新世紀》報的讀者,早在七天前他便提前來到了這裡,為今天的報道做足了準備工作。

然而……

即便是有了充足的心裡準備,當慶典的當天抵達現場之後,他還是被眼前的這幅盛況給震撼到了。

尚未踏入亞洲之心的展廳,光是站在那鋪著紅地毯的廣場,他便從那一座座展品中感受到了那種震撼人心的感覺。

“東亞重工的K11型空間採礦模組!裝備有八對等離子體切割器!能夠安裝在任意型號的大型採礦空間站上,也能夠作為獨立的自動化採礦裝置,對百萬噸級以上的小行星進行開採!上帝……他們真把這玩意兒給做出來了。”

嘴裡喃喃自語著,看著展位上的那臺空間艙,克魯尼抬起了顫抖的雙手,將手中的鏡頭對準那臺龐然大物按下了快門。

早在兩個月前,東亞重工就曾在自家的新聞釋出會上放出了訊息,表示正在設計一款用於百萬噸級以上小行星重型採礦裝置。

由於百萬噸級以上的小行星開採在業內一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因此這一訊息放出之後,立刻在整個太空採礦行業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作為科技領域的記者,克魯尼一直都在跟進這一新聞,並實時關注著這件事情的最新進展。

沒想到,這才兩個月的功夫,他便在這場點火日的慶典上親眼看見了這座傳說中的龐然大物。

然而他還來不及為眼前所見感到驚訝,便聽見耳邊傳來了難以置信的驚呼。順著那些人的視線看去,只見一隻銀白色的手臂陳列在透明的展櫃中。

“海馬體集團的最新款仿生學義體!”

“配備有包括鐳射校準器、四十二個微型電驅動裝置,支援多角度摺疊與多用途作業,分為自動化和非自動模式……簡直碉堡了!”

“臥槽,牛掰了啊,海馬體集團還真把自動化操作模式給做到植入義體上了?那豈不是可以一邊做家務,一邊下個本了?”

“我覺得能買得起這種植入義體的人大概也不需要自己做家務……總歸這一隻手的價格,已經趕上一臺家用款仿生人了。”

此起彼伏的驚詫聲不絕於耳,眼前的一切都令克魯尼感到目不暇接。

到現在,他總算是明白了,為什麼每一次點火日慶典,都會讓整個科技圈如此的瘋狂。

與其說這是一場慶典,倒不如說這是一場科技界的世博會,一場屬於學者、科研人員、以及工程師的盛會!

……

時間終於到了晚上六點五十分。

經過了三個小時的交通疏導,十數萬觀眾總算是乘坐輕軌專線,透過安檢進入了內場。

六千個全息投影陣列全部通電,整個亞洲之心就如同一把點燃的火炬,照亮了領港區的海岸線,也照亮了所有人的雙陽。

慶典開幕式上。

一位所有人都不會陌生的男人,邁著平穩的步伐走到了臺前。

面對著臺下一雙雙或好奇,或激動,或期盼,或面無表情的視線,陸舟清了清嗓子,面帶微笑地發表了開幕致辭。

“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你們好。”

“我是陸舟。”

清晰的聲音在寬闊的會場內迴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