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6章 不尋常的地質構造(第1/2頁)
章節報錯
輪胎碾過砂礫,發出咯吱的聲響。
一望無際的荒漠中,一輛火星車迎著漫天飛舞的風沙,緩緩地行進著。
在這片已經許久無人打攪過的生命禁區中,除了這輛由AI操控的全地形勘察車之外,只剩下一些微生物還在苟延殘喘。
時間彷彿帶走了它能帶走的一切。
在這個已經死掉的世界中,每一顆砂礫上都刻滿了荒涼。
不過,對於這顆死掉的星球而言,今天絕對是意義非凡的一天。
隨著那引擎的轟鳴聲順著稀薄的大氣傳來,一座銀白色的圓環從空中緩緩降落。四道粗長的火焰和氣流在它的前端推開了一把弧形的傘,隔著老遠便吹開了地上的紅沙,甚至掀起了一場規模不小的沙暴。
似乎是聽到了從天上傳來的動靜,這輛全地形勘察車探頭探腦地轉動了頂部的全形度攝像頭,向空中投去了“困惑”的視線。
也正是這回眸的一瞥,將那驚心動魄的一幕給記錄了下來。
如同彗星撞擊了地表,當圓環撞擊地面的一剎那,那道傘狀的火焰被瞬間撲滅了,取而代之的是滾滾沙塵如同倒流的瀑布一般衝上了天空,如渾濁的雲層一般拉開了昏暗的天幕。
【資料已經收錄……標籤設定中。】
【設定完成。】
沒有感情的字樣從顯示屏上閃過,對這座銀白色圓環失去了興趣的“爬蟲”,繼續沿著原定的行進路線向前,它的主人給它設定的任務是勘查火星地表的地形地貌以及自然資源。
這些年來它一直在幹這件事情,並且直到機械損壞或者電量耗盡之前,它會一直這麼幹下去。和那個與它溝通的人工智慧不一樣,對於其他無關緊要的東西,它並沒有除了記錄之外的多餘的好奇心。
並沒有和這位早些時候就來到火星上的“同事”打過照面,著陸之後的殖民艙甚至沒有稍作休息,立刻開始了部署工作。
約莫有四五米長的合金桿直直地打入了地表,將殖民艙牢牢地固定在了地面上。
緊接著那銀白色的金屬外殼,沿著四個方向向外拓展,就如同是膨脹的甜甜圈一樣,向外展開了模樣和安全氣囊有些相仿的種植區域。
部署的工作非常順利。
就像他們在大西北的沙漠上無數次演練過的那樣。
站在殖民艙的通訊室內,梁有成透過控制檯連線到了懸停在環繞軌道上的徐福號,對當前的情況作了簡單地彙報。
“這裡是火星殖民地前哨,我們已經成功著陸。”
“這裡的氣候和環境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惡劣,不過所幸的是一切順利……殖民艙已經完成部署,到目前為止裝置執行都還算穩定,沒有發生什麼棘手的故障。”
“稍作休整之後,我們會立刻開始今天的工作。”
儘可能言簡意賅地做完了工作彙報,梁有成將這段簡訊傳送向金陵航天發射中心的同時,也將它更新到了徐福號的任務日誌上。
再接下來,就是出艙行走、插旗拍照等等一系列的例行儀式了。
就在這些例行儀式進行中的時候,一輛模樣形似越野車的四輪火星車從緩衝室外的車庫中緩緩開出,由行星地質學家範博士駕駛著,沿著筆直的軌跡駛入了一片沙海。
他的目的地在距離殖民艙7.2公里之外的“水源地”。
那裡是一處位於地表二十米之下的地下冰層,坐落在一座小型盆地的正中央,根據金陵高等研究院提供的估算資料,其儲量規模大概在1.5~4億立方左右。
雖然地球上許多水庫都能輕鬆完爆了這個儲量規模,但相對於月球上的水資源狀況而言,這個儲量已經能夠凸顯出火星的“地大物博”了。
對於這座殖民前哨而言,水資源是首先必須得確保的東西。它意味著淡水資源和氧氣,是整個人工生態系統能夠運轉的最根本的物質基礎。
其次是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
雖然火星上稀薄且渾濁的大氣使得太陽能和風能不那麼容易被利用,但能夠就地收集能源的話,還是好過動用昂貴的核能。
畢竟應用在空間站、航天器上的核聚變技術,和盤古堆上的還是有點區別。
後者是正兒八經的磁約束點火裝置,釋放的是恆星級的能量,從點火到熱排放每一個環節都經過了因地制宜的設計,需要上百名工程師來維持裝置的穩定執行。
而前者只不過是一種基於液相金屬中聲致發光現象製造的脈衝式聚變裝置。
這套裝置雖然體積比盤古堆、羲和堆等等一系列巨無霸小巧無數倍,但無論是能源利用的效率、總功率還是單位電量的成本都遠遠比不上前者。
而這也正是即便月宮號上有配備這種聚變電池,但仍然鋪設了遠大於本體數倍的太陽能板的原因之一。
目前金陵高等研究院正在研究,如何在月球上修建一座精簡版的一代磁約束點火裝置,用來給IMCRC對撞機以及月面科考站中的其他“大功率實驗裝置”供能,順便在啟發一下二代氦三聚變技術的同時,解放一下廣寒市經濟特區的生產力。
畢竟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月球上的能源缺口還是不小的,完全依靠太陽能板和蓄電站還是有些難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