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局長點了下頭。

“是這樣的,我問過陸院士,他說許多細節上的東西都沒加上去。按照他的說法,以現在的材料技術,很多設計都無法實現,等到材料達標了在把那一部分設計上去也是可以的。”

“哦哦,原來如此,”袁院士點了點頭,臉上浮現了了然的表情,“我剛想問這個這個楊氏模量為2.07TPa,破壞強度為79N/m的纜繩部件是個什麼東西,原來還沒研究出來……”

李局長皺眉問道:“這玩意兒……很難造出來嗎?”

“難不難我也不好說,畢竟材料這方面他才是專家,我懂的也不多,”看著旁邊的那一摞圖紙,袁煥民院士沉思了一會兒,繼續說道,“但任何難題放到時間的尺度上,都是可以被解決的……何況是一百年。”

說到這裡,袁煥民院士忽然想起了什麼,忍不住在後面接了一句。

“……這個,咱們能不能打個商量?”

李局長愣了下,問道。

“……商量什麼?”

“圖紙的事情暫且不管……能不能讓他先想想辦法,把這種纜繩材料給弄出來?”

李局長:“我儘量想想辦法……你這邊很急嗎?”

“倒是不急,”袁煥民院士嘆了口氣,繼續說道,“只不過,這玩意兒要是真能弄出來的話,對於咱們的船舶工業、建築工程以及航天工業的幫助都是巨大的。”

李局長立刻問道,“多大?有個準確的數嗎?”

“具體的數這個我咋和你說,我也只能粗略地估計一下。”

袁煥民院士笑著搖了搖頭,停頓了片刻之後,繼續說道。

“建築和船舶這塊我不太懂,也就不隨便亂指點了,但航天這一塊的話……讓咱們少走五年十年的彎路,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十年!

初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李局長還以為是自己聽錯了,或者是袁煥民院士在開玩笑。

再怎麼說,往前走個十年也太誇張了點。

直到確實這不是在開玩笑之後,意識到問題關鍵的他,臉上的表情才漸漸嚴肅了起來。

“我這就去一趟金陵——不,等到這邊的事情處理完之後,就去一趟金陵!”

“也不用這麼著急,”看著李局長一臉認真的樣子,袁院士擔心他用力過猛了,於是又在後面接了一句,“我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沒那麼好解決。材料、能源、資訊,這壓在現代技術頭上的三座大山沒有一座是好對付的。”

“尤其是這玩意兒和數學還有物理不同,光靠靈感沒什麼用處,只能靠著時間的積累和不斷地試錯才有可能找到出路。你就算是求助陸院士了,他也未必有什麼好辦法,否則他也不會將這一部分作為圖紙上的留白了。”

臉上寫滿了激動,李局長固執地說道。

“不試試怎麼知道?”

看著迷信陸院士光環的李局長,袁院士無奈地嘆了口氣,擺了下手說道。

“算了,我不勸你了,隨你便吧。”

燈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