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臉懵逼的看著白板上的算式。

幾乎所有與會者都搞不清楚陸舟到底想幹什麼。

不過,就在陸舟寫下最後一行算式的時候,有幾位教授的臉上卻是露出了一絲恍然的表情。

這其中包括羅文軒,也包括另一位來自CERN的歐洲物理學家。

完成了必要的板書之後,陸舟轉身看向了會議桌,以及坐在會議桌前的與會者們,開口解釋說道。

“Z粒子本身並沒有那麼大的能量能夠改變空間的曲率,也不可能在空間上戳個窟窿……或者說的更學術一點,弄個蟲洞出來。”

“但是,它能夠對引力場產生擾動。”

看著坐在會議桌前的理事們,陸舟用認真的語氣繼續說道。

“這非常的關鍵。”

“時空在引力的干涉下發生扭曲,並且不均勻的分佈在我們的周圍。而改變了引力場,就等於間接改變了時空的曲率。”

“想象一下,假如我們現在要進行光年為單位的曲速航行,我們應該如何把幾個光年那麼長的宇宙弄平?透過人力?這顯然不可能,但——”

說著,陸舟握著手中的記號筆,輕輕敲了敲白板。

“但我們可以利用恆星的引力——或者換句話說,利用恆星系與恆星系之間的引力紐帶,利用恆星系與恆星系之間被引力扭曲的時空!然後從中找到一條最接近終點的路,來完成光年級別的航行!”

“當然,只是實驗的話,我們沒必要將探測器送到幾光年外的比鄰星去做實驗,只在太陽系內也是可以完成這個實驗的。”

“比如,藉助行星與行星之間的引力紐帶,在行星與行星之間開啟一條超空間通道,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捷徑。”

頓了頓,陸舟繼續說道。

“言歸正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將實驗裝置送到火星上去。”

“行星級的引力是門檻。”

“月球的質量只有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雖然距離方面是個優勢,但根據計算結果,很難形成穩定的超空間通道。”

“理論上木星是一個更合適的選擇,但距離太遠,中間的小行星帶也是個麻煩。”

“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考慮,質量為地球14%的火星是最好的選擇。”

“還有其他疑問嗎?”

費南多教授遲疑了一會兒,搖了搖頭坐了回去。坐在椅子上的惠特爾教授嚥了口唾沫,張了張嘴想說些什麼,但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

只是這種被上了一課的感覺,讓他怎麼也無法開心起來……

“看來沒有人有意見。”

很滿意會議的效率,陸舟將手中的會議檔案翻了一頁,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

“那麼接下來我們將討論Z粒子鐘的結構。”

“以及,該如何做這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