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來。”

帶著陸舟走到了電腦旁邊,楊旭握著滑鼠點了兩下,很快一張多孔網狀疊加結構的矽基分子交換膜的三維構圖,便呈現在了陸舟的面前。

一邊指著螢幕中的影象,楊旭一邊解說道。

“我們試著對這層交換膜的一側增加表面氣壓,特定直徑的分子就會以一定的速率透過分子交換膜中的通道……”

說著,楊旭握著滑鼠的右手,食指敲了兩下。

螢幕中,分佈在那張分子交換膜右側的紅點、綠點,就像是找到了傾瀉的出口一樣,開始向著分子交換膜的表面聚集。

“……當膜的表面壓強達到圖中a位置時,氧氣開始透過分子交換膜,向鋰空電池的氣體交換室移動,然而當表面壓強隨著壓強差的升高繼續升高,到達b位置時,氮氣也會開始透過交換膜……”

“不過事實上,在氣壓差從a向著b開始漸變的時候,已經有一部分氮氣分子以緩慢的速率在向內滲透了。”

螢幕中,標誌著氮氣的紅點,已經透過交換膜與鋰負極接觸。

看著楊旭在軟體上模擬演示了一遍,陸舟的臉上浮現了一絲凝重的表情。

做完了演示之後的楊旭,長嘆了一聲靠在了電腦椅上。

“包括水分子、二氧化碳、甚至是一氧化碳在內的一系列雜質我都能想到辦法,還有一些含量微弱的二氧化硫之類的氣體也都很好處理,但唯獨氮氣……實在是太難搞了,簡直就像是一群趕不走的蒼蠅一樣。”

即便通常情況下氮氣是能夠作為保護氣體使用的,比如應用在食品工業中,但對於鋰空電池來說卻不行,因為氮氣會和鋰反應生成不穩定的li3n。

如果讓氮氣進入鋰空電池的迴圈體系中,恐怕執行不了幾次整個電池就廢掉了。

鋰空氣電池之所以難搞,關鍵還是在於鋰金屬太活潑了。而需要排除掉的雜質,卻又太特麼懶惰了。

&n就不信這個邪,拉上了大名鼎鼎的阿爾馬登研究中心一起搞這個專案,甚至用上了在現在看來都帶著點黑科技元素的分散式計算技術,定位每一顆進入反應體系的氧原子並將其精準地分配到鋰負極上……

至於最後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n最終也不得不信了這個邪,把這個無底洞一樣的專案整個砍掉,炒了專案負責人的魷魚。

雖然計算材料研究所的這個矽質材料確實給這個方向的研究帶來了不小的勝利曙光,但如果解決不了排除掉其他雜質氣體透過的問題,這個也只能算是一個有意思的階段性成果而已,並不比那些給電池外面套個氧氣罐的創意更先進。

在找到陸舟之前,楊旭帶著的鋰空電池專案的研究團隊已經在這個瓶頸上卡了快半年了,到現在為止一點進展都沒有。

直覺告訴他,如果連他都不行的話,整個高等研究院誰還有希望解決這個問題,恐怕也只剩下計算材料學的奠基人之一陸教授了。

然而,即便陸舟對自己的能力還是相當有自信的,一時半會兒也想不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法。

摸著下巴琢磨了好久,最終他也只能給出了一個模稜兩可的答覆。

“……我回去琢磨琢磨,如果有新的進展的話,我再告訴你。”

見陸舟也想不出來很好的解決方法,楊旭已經漸漸開始不抱任何希望地嘆了口氣。

“……我謝謝你了!”

如果實在不行的話,他也只能宣佈這條技術路線失敗,改去思考其他可能的方向了。

聽到楊旭這聲“謝謝”,陸舟倒是沒有察覺到這位“已經開始懷疑人生的學術帶頭人”內心深處的絕望,反倒是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

“這有什麼好謝我的……”

這玩意兒要是能研究出來,那可又是一個幾千上萬億的市場啊!

就算他對錢不怎麼感興趣,這個課題背後所蘊含的價值,也值得他出手試一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