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章 氧氣的搬運工(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制約鋰硫電池技術的諸多技術難題中,最難搞定的可能便要數穿梭效應了。
所謂穿梭效應便是指在充放電過程中,正極產生的多硫化物(Li2Sx中間體,會溶解到電解液中,並穿過隔膜向負極擴散,最終與負極的金屬鋰直接接觸。
當初為了搶先攻克鋰硫電池技術,搶在埃克森美孚的前面完成專利佈局,算是肩負著華國新能源產業未來的陸舟,在這個專案上和鋰電池領域的大牛斯坦利教授展開了一場隔空較量。
而當時的斯坦利教授,在埃克森美孚的支援下,也是用了一個極其不光彩的手段,收買了他名下的薩羅特研究所的一名助理,偷走了他交給薩羅特教授去研究的籠狀碳分子模型。
不過也多虧了這一出烏龍。
斯坦利教授不但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更是歪打正著地替陸舟完成了【解析改性PDMS薄膜下方的碳奈米小球】的系統任務,幫他將材料學等級升到了LV4,也間接幫助他衝擊了一波諾獎級成果的研究瓶頸……
說來慚愧,這麼多年了,陸舟一個感謝的電話都沒有給這位慷慨的老教授打過,還挺過意不去的。
而此時此刻捏在他手中的那支試管裡裝著的黑色粉末,正是斯坦利教授研究出來的籠狀碳分子,也就是那個殘骸一號上發現的那些碳奈米小球。
楊旭:“這是……”
“一種用來搬運氧分子的籠狀碳分子,雖然我更願意稱它為碳奈米小球。”
將試管交到了楊旭的手中,陸舟繼續說道,“別忘了除了氣體交換室與外界的隔膜之外,我們的鋰負極材料上還有一層改性PDMS薄膜,將這玩意兒在改性PDMS薄膜成膜時混合進去,當薄膜兩側氧分子濃度差達到一定值時,它們就像小蜜蜂一樣將氧分子從一側向另一側搬運。”
簡而言之,就是給氧氮分離系統加兩道保險,第一道保險是氧分子選擇性透過膜,也就是陸舟羅列在白板上的那些有機物的混合物,作用是給氣體交換室製造一個氧氣含量高達98%的相對純氧環境!
至於第二道保險,就是鋰負極材料本身上的改性PDMS薄膜!
只有在加入了空心碳球之後,鋰負極表面的改性PDMS薄膜才會從高純度的氧氣中,搬運氧分子到鋰負極材料的表面。
“……我們甚至可以透過改性PDMS薄膜上的碳奈米小球數量來控制整個鋰氧化反應的速率,從而間接控制電池的效能。”
聽著陸舟的描述,楊旭的眼中寫滿了震撼的神色。
這玩意兒真能管用?
雖然很想這麼問,但身為一名研究人員,在樣品都已經在他手上了的情況下,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簡直就是恥辱。
沒有任何猶豫,他帶著那隻試管來到了一臺實驗裝置的旁邊。
那裡擺放著電池模具,還有一臺保護氣體操作箱,專門用來組裝電池磨具並進行測試的。
想要檢驗陸舟的理論很容易,甚至都不需要一個完整的鋰空電池模型。
他只需要製作一個被混合了這種碳奈米小球的改性PDMS材料覆蓋的鋰金屬片,然後讓它分別暴/露在空氣和純氧氣、純二氧化碳、純氮氣等等一系列環境中,就能很容易地知道它是否具備令氧氣透過的性質,以及是否只允許氧氣透過。
經過複雜的準備以及耐心的等待,實驗結果終於在所有人的翹首以盼之下出來了。
在空氣環境中,樣品的反應不明顯,表面有極少量的氧化物,可以確定是氧化鋰!
在氮氣、二氧化碳等等一系列環境中,樣品完全沒有發生反應!
至於在純氧環境……
正如陸舟所說的那樣,整個鋰負極表面已經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看著臉上已經不知道該做和表情來表現自己心中的震撼的楊旭,陸舟笑了笑,語氣輕鬆地繼續說道,“如果你在微觀條件下觀察整個反應的進行過程,你的表情會更驚訝。”
楊旭嚥了口唾沫,艱難地說道:“……這個實驗……您很久以前就已經完成了?”
陸舟:“我說了,早在普林斯頓任教的時候我就做過這個實驗了,只是一直沒有發表而已。”
當然了,現在的這個碳奈米小球,和斯坦利教授弄出來的那個原始版本還是有不少區別的。
尤其是在細節上,陸舟透過計算化學的方法對錶面幾個大π鍵的位置進行了調整,讓它的搬運能力更明顯一些,對氧氣純度的要求也稍微降低了一點。
不過製備這種碳奈米小球的方法都是殊途同歸的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