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晶片已經完成了!

這大概是這幾天來,陸舟聽到的最好的訊息了。

在驚訝了一陣子過後,他沒有任何猶豫,立刻讓楊旭帶自己前往了計算材料研究所,找到了碳基晶片專案組所在的實驗室。

當兩人抵達實驗室的時候,實驗室裡相當的安靜。

一群髮際線有些危險的研究人員,正圍在一臺約莫兩人高的實驗裝置的旁邊,由其中一名研究人員小心地除錯著什麼。

沒有上去打攪他們,陸舟拉著楊旭在門口等了一會兒。

很快,驚歎的聲音從人群中漸漸傳開。

看著那些研究員們臉上興奮的表情,陸舟不用問都能猜到,他們應該是發現了什麼不得了的東西。

等的有些著急了,楊旭看向陸舟道。

“我們過去吧。”

陸舟點了下頭。

“嗯。”

繞過一大堆實驗裝置走進了實驗室內部,當兩人快要靠近實驗裝置的時候,那群研究人員終於發現了陸舟和楊旭。

站在人群中,一名看起來就很學術的中年男人,臉上露出了驚訝地表情,連忙走上前去道。

“楊所長?陸院長?”

“這位是專案的負責人,”知道陸舟是第一次見這位,楊旭熟練地向他介紹道,“吳天群教授。”

“吳教授你好。”

“您好您好,”受寵若驚地握住了陸舟的右手,吳教授熱情地晃了晃,“陸院士,您怎麼親自來了?”

“聽說實驗有結果了,楊旭就拉著我過來了,”鬆開了手,看著人群中的那臺裝置,陸舟笑了笑開口問道,“已經完成了?”

腰板挺得老直,吳教授滿面紅光地說道。

“這是重複實驗,首次實驗昨天就已經成功了!”

陸舟立刻說道:“方面給我展示一下嗎?”

吳教授立刻做了個請的手勢。

“請隨我來!”

生產一枚晶片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情,以矽晶圓為襯底,將一層一層的光罩往上疊加,像堆樂高玩具一樣堆起來,最終才能得到一塊完整的晶片。

這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但考慮到這些“玩具”都是nm級尺寸,以及這其中還包含了複雜的IC設計以及光刻工藝等等光是說起來便令人云裡霧裡的技術,能否生產一枚符合市場期待的晶片,幾乎已經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電子工業基礎的重要指標。

且不談這對於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來說意味著什麼,單從技術面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

在CMOS工藝中,特徵尺寸典型代表為“柵”的寬度,也即MOS器件的溝道長度。一般來說,特徵尺寸越小,晶片的整合度越高,效能越好,功耗越低。

然而,這個尺寸是無法無限削減下去的。

首先矽原子有自身的寬度,再一個量子力學中的隧穿效應隨著線寬的不斷縮小將越來越不可被忽略,各種各樣的因素綜合作用下,嚴重限制了矽基晶片的未來。

不過,人類對新技術的追求是永恆的。

既然矽基晶片不行,那便在其他可能行得通的材料上,開闢新的戰場便可。

根據目前最新的研究,奈米碳管與二硫化鉬等材料的運用為晶片的製程繼續提高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讓人們看到了將摩爾定律繼續延續下去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