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航天器內和航天器外的溫差進行發電或許可以在有限程度上提高熱能轉化成電能的效率,但並不能改變排熱困難的事實。

坐在辦公室裡,靠在辦公椅上的陸舟手中轉著筆,對著天花板自言自語地嘀咕了句。

“如果能讓可控的聚變反應緩慢放熱就好了。”

或者,讓脈衝點火的區域足夠小……

這時候,旁邊飄來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

“教授,您在說什麼呢?”

胸前抱著一本檔案袋,站在辦公桌前的趙歡,正用好奇的視線看著他。

陸舟:“沒什麼……有什麼事情嗎?”

趙歡點了點頭說:“嗯,馬上就是第十週了,您的計算材料課就要開課了,這是您的課表。”

“我知道了,課表就放在這裡好了,”說著,陸舟從辦公椅上站起身來,嘆了口氣道,“……我出去走走,如果有事打我電話。”

“嗯。”趙歡點了點頭。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她總感覺教授的心情似乎不太好。

事實上,趙助理的直覺並沒有錯,陸舟現在的心情確實不怎麼美妙,甚至可以說有些煩躁。

直覺告訴他,自己選擇的研究思路是正確的。

然而就好像存在著一道看不見的屏障,將他面前那條看似可行的道路封鎖了起來。

隱隱約約中,陸舟感覺瓶頸似乎並不是出在工程領域上,而是出在了理論領域。

即,已經沒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可以支撐起他對可控聚變小型化的研究。

並且,這種難度還沒法像仿星器之於託卡馬克那樣,從工程學的角度繞開等離子體物理中的磁島、磁面撕裂等現象,將理論上的難題轉嫁到工程難度以及成本上。

“超前研究導致的科研效率懲罰嗎?”

走在校園的林蔭小道上,想到這裡的陸舟,忽然笑著搖了搖頭。

大概是前年,在剛剛接觸可控核聚變的研究時,他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

在當時,L流形和偏微分方程的撲拓學研究方法還未提出,NS方程解的存在性與光滑性、以及等離子體湍流的理論模型,都屬於數學界與物理學界的兩大未解之謎。

也正是在這些理論問題得到了解決之後,可控聚變技術的實現才具備了足夠的理論基礎。

而如果沒有這些理論作為鋪墊的話,無論是德國的螺旋石7X還是經過他改造的STAR1仿星器裝置,都是幾乎不可能取得那些傲人成果的。

然而,可控聚變小型化的理論瓶頸究竟在哪裡呢?

如果這個瓶頸真的在理論上的話……

穿過了林蔭小道,心裡想著問題的陸舟,不知不覺中就走到了平時講課的地方。

講臺上,站在一位他不認識的教授,聽內容大概講的是物理。

透過牆邊的玻璃,他可以清晰的看見,教室裡的學生們正在用心聽課。

然而就在他準備離開這裡的時候,從黑板上掃過的眼角餘光,忽然瞥見了幾個關鍵的字樣。

冥冥之中的靈感一閃而逝。

陸舟心中微微一動,沒有任何猶豫,向著教室後門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