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上了新裝備的陸舟,這次終於不用自己拿著鉗子,笨手笨腳地爬進去取樣了。

有了這小艾和這八臺工業機器人的幫助,他很輕鬆地便完成了對殘骸三號的拆卸。

事實上,這東西拆卸起來並不是特別費工夫。

雖然外殼的材料很堅固,但考慮到維修方面的事情,這臺裝置的設計者也不可能說是將它像船殼裝甲一樣,焊死成一個無法拆卸的結構。

相對而言,位於飛船後方或者腹部的引擎,都是比較安全的部位。

當然,這也僅僅只是相對而言罷了。

將這具殘骸整整齊齊地拆成了三段,看著裡面一片狼藉的狀況,陸舟的眉頭使勁抽搐了下。

情況比他想象的還要糟糕,那龐大的衝擊不但徹底破壞了它的零件,甚至將內部的結構也給整個摧毀了。

比如那一根根被壓扁在內壁一側的金屬導管,陸舟也只能憑藉現有的知識和腦洞大致推測,這東西大概是類似於溫度交換器,或者是等離子體引擎的進料口之類的。

而在那一根根被壓扁壓裂的導管之後連線著的,則是一個特殊的扁圓柱形空槽結構。

“電極……熱交換裝置……這裡是電離室?果然是霍爾推進器嗎?”

盯著那透過工業照相機拍攝到的畫面,靠在椅子上的陸舟摸了摸下巴,陷入了沉思。

在這個空槽結構的背後,連線著一個個形如錐形瓶的噴口。

再往後面,便是整個殘骸最末端的碗狀結構了。

透過對內部結構的分析,陸舟做出了大膽的猜想。

設計這臺裝置的工程師,大概採取了一種相當前衛的設計思路……或者說在他所處文明很普遍的做法。

即,將電離室單獨拿了出來,然後將發射等離子體的噴口設計成一個個霍爾推進單元,整合在電離室的後方。

透過加熱以及施加電壓的方式,電離室對完成氣化的推進劑進行電離,另其在體積膨脹的同時形成高溫等離子體,與此同時被送入連線在電離室後方的“霍爾推進單元”,也就是那一個個長得和錐形瓶差不多的噴口。

透過特殊的設計,這些霍爾推進單元能夠更高效地處理電離室內的高溫等離子體,並將它們噴出引擎之外。

與此同時,整合在尾部整流環上的中**對噴出的等離子體羽流進行中和,防止噴射的等離子體被吸回電離室內……

理論上,只要電能輸出足夠大,等離子體射的足夠快,在達到超導磁體的臨界電流、電離室壓力與溫度突破閾值之前,引擎的功率都是可以無限提升的。

根據那些導管的裂紋方向,陸舟甚至可以推測,在被“擊毀”之前,飛船的駕駛員大概還進行了某種危險地規避操作,使引擎的功率處在了過載負荷之下,並且保持了一段時間。

看著那一根根被壓扁的導管,陸舟陷入了沉思。

總感覺這系統背後的秘密,似乎越來越不得了了……

確定了這臺引擎的對外做功部件,剩下的工作就容易了起來,透過對小艾拍攝到的畫面進行比對,陸舟很快找到了這臺引擎的“燃料箱”——也就是儲存工質的位置。

不過,問題緊接著又來了,電從哪裡來?

不管霍爾推進器如何設計,每千瓦提供的推力都算不上太高,哪怕這個高等文明將等離子體羽流的噴射速度做到了一個相當誇張的量級,使得它的推力突破了μN、mN,甚至最終達到N的量級,要讓100噸以上的飛船達到至少1G的加速度,這其中需要的電能也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

至少,電能的輸出也得達到M的量級才行。

如此龐大的耗電,顯然不是一般電池能夠承受的。

至少什麼鋰硫電池是肯定沒戲的。

推測儲能單元應該與儲存工質的燃料箱距離不遠,看著連線燃料箱與溫度交換器之間的圓弧形雙層結構,陸舟總覺得這玩意兒和什麼東西有些神似,卻又想不起來在哪裡見過。

然而就在這時,一個瘋狂且不切實際的念頭,忽然從他的腦子裡冒了出來。

難道是……

核聚變?

感謝書友“釋聖魔”的盟主打賞~~~~

努力還債中……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