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NS方程的階段性成果(3/3)(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過……
好像有點道理?
就審稿難度而言,數學期刊相對於物理期刊來說。
陸舟想了想,最終也覺得發在數學期刊上比較合適。
至於選擇哪家期刊……
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身為普大教授的陸舟,自然是發在普大校刊上啦。
說起來自從當上了這裡的教授之後,他已經很有段時間沒在《數學年刊》上投稿了。
將論文貼到了郵件中,陸舟便透過內部投稿渠道,將稿件發到了《數學年刊》編輯部的郵箱。
投稿的事情搞定之後,他便關上了膝上型電腦,前往了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
理論上的準備工作差不多已經完成,陸舟現在需要去搞定的,便是實驗上的問題。
……
坐落在普林斯頓小鎮的一角,這座草坪環繞的現代簡約風格的建築,比起旁邊繼承了牛津遺風的校園來說,顯得其貌不揚。
不過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卻沒人能忽視它的影響力。
如果說萊曼·斯皮策這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實現可控核聚變的理論藍圖,那麼將這個理論藍圖變成工程圖紙的,便是這座實驗室的研究團隊。
從世紀之初開始,ITER國際合作組織成立,確立了各國科研機構針對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研究框架,PPPL便與德國馬普學會在仿星器的研究上展開了密切合作。
全球最大仿星器可控核聚變裝置“螺旋石7X”,便是由PPPL提供的技術服務,與此同時PPPL也和世界幾個主要的可控核聚變研究單位都保持著密切合作關係。
說出來很多人可能不信,除了可控核聚變基礎之外,這裡的學者似乎已經不滿足於氘、氚等離子體的約束,甚至還有關於氙等離子體加速器的研究。
如果難以理解的話,可以想象一下那些科幻電影中飛船上霍爾效應推進器產生羽流,大概就明白那是什麼東西了。
因為事先經過了預約,陸舟在研究所的休息室內,很快見到了這裡的負責人薩姆·拉澤爾松教授。
在聽完了陸舟的來意之後,拉澤爾松教授笑了笑。
“你打算設計一個,用來觀測高溫壓等離子體的實驗儀器?”
“是的。”沒有否認,陸舟點了點頭。
拉澤爾松教授笑了笑,看著他說道,“這和數學問題可不同,不是說說就能造出來的。”
“我知道,”陸舟聳了聳肩,“我只是想諮詢一些技術方面的事情。”
拉澤爾松沒有說話,只是用眼神示意陸舟繼續說下去。
看得出來,他並沒有將陸舟這個“外行”的信口開河當回事。
畢竟,如果這玩意兒真有這麼好解決的話,也不會拖到現在了。
不過陸舟並沒有在意這位等離子體專家輕視的態度,繼續說道。
“我能否做一個假設,在等離子體軌道上設定兩個埠,透過A埠向氘、氚等離子體中投送一顆無關粒子,再透過B埠將粒子回收……我想知道,在理論上,這樣的設計是否能夠實現?”
拉澤爾松教授摸著下巴,詢問道:“這聽起來……有點意思,但這麼做有什麼用?”
“直接觀測高溫壓的等離子體很困難,但透過對該粒子碰撞資料,波形變化,從而分析其在等離子體中的運動軌跡,我覺得在數學上是可行的。”
微微皺眉,拉澤爾松教授的臉上,收斂了輕視的表情。
漸漸的,他的表情開始嚴肅了起來,似乎是在思考這條思路的可能性。
良久之後,拉澤爾松教授開口道。
“一般的粒子恐怕不行!”
“你說的沒錯,”陸舟點了點頭,嘴角勾起了一絲笑意,“它的質量必須與氚或者氘相仿,且區分於DT反應體系中的反應物和產物,同時便於觀察和回收……”
“而且最關鍵的是,它必須足夠穩定!”
.。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