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裝逼一時爽(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海峰最近很不開心。
或者更確切的說,他這半年來就沒開心過。
先是開題報告因為新穎性的問題被打回去重做,又是被金陵計算材料研究所挖走了一員大將。
說真的,他從來都沒有想過,那個濃眉大眼、看起來老實巴交的小劉,竟然會背叛他。
這下好了,本來他的實驗室裡有本事的學生就不多,最有本事的走了一個。很多原本都是甩給劉宏去做的事情,現在都不得不由他這員老將親自上場了。
一路坎坎坷坷,課題總算是申請了下來,研究經費也逐步到位。
然而這還沒過幾天,太平洋的對岸便傳來了“噩耗”,受到埃克森美孚贊助的賓漢頓大學材料研究所,研發出了一種籠狀碳分子,成功解決了鋰硫電池的穿梭效應。
這篇論文被刊登在了化學界的頂刊《JACS》上,並且被埃克森美孚高調宣傳,現在整個學術界和工業界的視線,都聚焦在了斯坦利教授和他的論文身上。
受到這一訊息衝擊的不僅僅是王海峰,國內幾乎所有在做鋰硫電池專案,尤其是在做“穿梭效應”這塊兒的研究團隊,都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
尤其是從企業那裡拿錢的橫向課題,不少企業出於成本考慮,已經削減了關於這一塊的投入。
那些連階段性成果都拿不出來的研究團隊,甚至面臨著被撤資的窘境。
相比之下,王海峰還是比較幸運的。
身為長江學者的他,申請課題走的不是橫向課題,而是走的縱向課題,從國家科研基金那裡拿錢。
比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縱向課題不需要計較“盈虧”的問題,受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較小。雖然沒有橫向容易撈錢,各種管理程式麻煩,但好處便是穩定。
至少,不用擔心課題做到了一半,投資人半天看不到成果,掀桌不幹了。
但無論怎麼說,埃克森美孚在鋰硫電池上搶先建立了專利壁壘,掌握了鋰硫電池正極材料的定價權,對於全球新能源行業來說都是一件噩耗。
對於這樣的結局,王海峰雖然替國內新能源企業的前途感到惋惜,但在內心深處卻又不禁存著幾分安慰。
至於這安慰從何而來……
至少,在鋰硫電池上拔得頭籌的不是陸舟那小子。
畢竟斯坦利教授怎麼說也是鋰電領域的大牛,最早的鋰電池模型就是這位做出來的,就算輸給他也沒什麼不光彩,臉上貼點金甚至可以說雖敗猶榮。
可若是輸給了陸舟這個晚輩,那才真是讓王海峰覺得,自己那張老臉沒地方擱了。
上完了課之後,王教授正準備往實驗樓走去。
這時,一位穿著西裝的男人,帶著一名助手,向他迎了上來。
看著這位陌生的男人,又看了眼他身後的助手,王海峰皺了皺眉,問道。
“你是?”
那個穿著西裝的男人臉上帶著友好的笑容,伸手遞出了手上的名片。
“您好,我是《科學報》的記者,您可以稱呼我小李。”
“科學報的?”王海峰皺著眉頭,“你找我有什麼事兒?”
小李態度恭敬地說道:“是這樣的,我從很多地方瞭解到,您是電池材料領域的大牛,所以想採訪您一些關於電池方面的事情,不知道您現在是否有時間?”
原本王海峰是不打算接受採訪的,但聽到“大牛”這個詞,他心中不禁有些飄飄然,便隨口說道。
“我很忙,最多隻能給你十分鐘的時間,有什麼問題的話,你就直接問吧。”
“好的,王教授。”那個小李臉上頓時露出燦爛的笑容,用眼神示意身後的助手記筆記,同時取出錄音筆開啟,開始提問道,“關於前段時間刊登在《JACS》上的那篇由斯坦利教授撰寫的論文,請問您有什麼看法?”
王海峰侃侃而談道:“目前學術界尚未作出定論,不過這篇論文的作者畢竟是斯坦利教授,以他的學術聲譽而言,可信度還是相當高的。”
小李繼續問道:“那您覺得,這個籠狀碳分子和此前陸教授研究出的HCS1材料相比,哪個更具有工業應用前景呢?”
“HCS1?”王海峰呵地嗤笑了一聲,搖頭道,“兩者根本不具備可比性。如果將前者一盞燈,那麼後者大概也就相當於螢火蟲的尾巴,非要說的話,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