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是誤會,還是新的化學?(第1/2頁)
章節報錯
可控核聚變?!
這聽起來確實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話題。
聽到克利青教授提到了這件事情,陸舟立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可以進去參觀嗎?”
克利青教授笑了笑,欣然說道:“如果你感興趣的話,當然沒問題。”
跟隨著著克利青教授的腳步,陸舟踏入了這座建築的內部。
原本他以為這裡是什麼保密級別很高的地方,結果克利青教授只是拿著自己的工作卡片在門禁上刷了一下,然後便帶著他很輕鬆地進去了。
注意到了陸舟困惑的視線,克利青教授笑了笑說道:“這沒什麼好保密的,關於它的論文,你甚至能在燧石圖書館的資料庫中檢索到。至於門禁,主要是為了防止閒雜人員進來,最近柏林的治安問題很嚴重。”
陸舟開玩笑道。“我還以為是什麼機密重地。”
克利青教授哈哈笑道:“機密重地?放心吧,那種地方別說是你了,我自己都進不去。”
與大多數地攤文學上圍繞核聚變技術描述的陰謀論恰好相反,各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合作研究中雖然也有開小灶搞私活兒,但取得的大多數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公開的。
根據06年11月在巴黎簽署的ITER協議,每一屆的國際聚變能大會上,各國的研究團隊都會就最新的研究進展進行彙報。
至於為什麼要合作研究,理由很簡單。
因為這項工程的難度遠遠超越曼哈頓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以及阿波羅計劃等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切科研工程,而最終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也根本不是某一國的科研能力就能夠獨自完成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閉門造車的收益遠遠不如積極參與到ITER計劃,並在其中佔據主導權帶來的收益更大。
比如由華國建造的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就在ITER計劃專案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至於在專案成功之後的利益分配,那又是另外的博弈了。現在連解決眼前問題的影子都看不到,更別提那些在此之後的問題了。
其實無論是託卡馬克,還是仿星器的設計,在理論上都不存在特別秘密的,而這也是克利青教授能夠帶陸舟進來參觀的原因。
唯一涉及機密的部分,頂多也只是用於“點火”的鐳射聚變這塊。
因為鐳射聚變其中一個主要功能便是模擬氫彈爆炸,所以ITER計劃在原則上也是不帶核不擴散條約之外的國家玩的。
不過,關於這一部分的研究,在這裡顯然是看不到,保密的研究自然是在保密的地方進行。
跟著克利青教授一路來到了建築內的核心區域,看著位於空地中央那座造型奇特的物體,陸舟忍不住感慨道:“這玩意兒簡直就像一塊麻花。”
用麻花來比喻可能還不夠形象,還得將這根麻花擰成一個圓圈,首尾相連地無縫銜接在一起。
至於從幾何學的角度描述便是,一個在三維空間內連續變換的莫比烏斯環。
在這個被線圈纏繞的環形軌道中,等離子體可以全部依靠外場的約束穩定執行。
而相比之下,與仿星器相對的託卡馬克裝置,則是依靠外磁場與等離子體電流產生的磁場耦合。如果等離子體一旦受到干擾或者因為某種未知的物理現象而變得不穩定,整個系統將面臨崩潰的風險。
還有從理論上來講仿星器的連續點火比託卡馬克裝置的脈衝點火更容易控制。
不過雖然仿星器有著這麼多的優勢,但卻有著一個致命的劣勢,那就是對加工工藝的要求極端的苛刻,整套裝置的工程量異常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