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間裡,他給自己泡上了一杯咖啡,然後便開啟抽屜,取出了紙筆。

在乾淨整潔的論文紙上,陸舟構思了片刻之後,寫下了一行標題——

《電化學介面結構的理論模型》

電化學介面理論是現代電化學的重要支柱,也是理論化學中的經典問題之一。做個不恰當的類比,其地位就如同數學界的孿生素數猜想,在某一類的問題中佔據核心地位。

這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初期,真正意義上的介面分子模型被提出。

也正是從那之後,電化學介面的經典靜電學概念開始向凝聚態物理的現代概念過渡。

隨著技術的發展,而後誕生的分子動態學模擬、MonteCarlo模擬等等計算機模擬方法,讓電化學介面的理論模型更加逼近於真實。

然而即便如此,對於介面上發生的各種電化學過程的微觀實質,也沒有人能提供一個可以依靠的理論模型,對其中的變化進行合理解釋。

隨便舉個兩個例子,多晶金屬電極的微分電容曲線該如何進行解釋?不同溶劑的電解質溶液中Hg電極微分電容曲線中的電容峰的起源又該如何解釋?

這些描述起來似乎很簡單的問題,都是書本上未曾提及的。

如果將這些問題一一作答,拿下兩三個諾貝爾化學獎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諾貝爾委員會對理論永遠比對應用重視的多。

畢竟,要是這些問題得到一個有效的答案,雖然可能並不會直觀的反應在某家公司的銀行卡賬戶或者某個國家的經濟資料上,但對文明程序的影響,遠遠比“改性PDMS材料”這種單一發明的意義重要的多。

然而即便是陸舟,也不可能解開所有的難題。

不過,就像群構法之於加性數論的一樣。

如果能夠運用數學的方法對介面性質進行描述,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電化學介面結構的理論模型。他便可以為這所有的問題,建立一個能夠將其解答的理論工具!

在草稿紙上寫下了論文的標題之後,陸舟閉上眼睛,深呼吸了一口氣。

當他再次睜開雙眼的時候,眼中只剩下前所未有的專注於冷靜。

所有的鋪墊性工作都已經在這半年的時間裡完成。

為了這一刻,他已經收集了大量的資料。

而現在,便是對所有的工作,進行收尾的時刻了!

……

時間一天天過去,書房角落的紙簍子漸漸堆滿,又漸漸地被扔來的紙團埋的看不見輪廓。

每當陸舟累了的時候,便轉身回臥室睡覺,醒了之後便回到書房裡繼續思考。

除非是吃喝拉撒,他甚至沒有下過樓梯。

至於出門,更是從他開始閉關的那一刻起,便再也沒有過。

不知道寫空了多少隻筆芯,也不知道寫滿了多少張草稿紙,當陸舟在A4紙上寫下最後一行算式的時候,忽然停住了。

坐在那裡沉默了大概一個小時那麼久,陸舟忽然有些煩躁地抓著頭髮,丟掉手中的圓珠筆站了起來。

在書房中來回踱步,他不斷地碎碎念著,重複著同一句話。

“化學需要我的理論模型……”

忽然間,陸舟彷彿是突然想到了什麼,眼睛越來越亮。

停下了腳步,他看著桌上堆積如山的稿紙,自言自語道。

“而我需要一臺超算……”

“一臺為計算化學而生的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