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陸舟的話後,呂開民沉思了一會兒。

片刻之後,他說道。

“感謝你提供的寶貴意見,我們會認真考慮。”

陸舟點了點頭,沒繼續說話。

他並不需要靠噱頭去拿經費,所以話都說的比較直接。

出於責任,意見他提出來,至於是否參考,那就不是他的事情了。

而且呂先生肯定也不可能只聽他的一面之詞,還要綜合許多專家的經驗。涉及到具體生產、效能、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還是電池領域的工程師更有發言權。

一夥人繼續吃飯,後面基本上都是聊聊生活,聊聊家常。

除了被呂先生、黎院長兩個老傢伙用長輩調侃晚輩的語氣瘋狂試探“有沒有物件”、“國內的還是國外的”之外,倒是沒再聊什麼嚴肅的話題。

和呂老先生聊過了之後,陸舟忽然發現,自己原本還有些難以平靜下來的心態,不知不覺中似乎已經調整過來了。

倒不是做學問做出了使命感。

而是他恍然中發現,不知從何時開始,用心聽他作報告的已經不僅僅只是學術界的學者,而他的意見也超出了學術圈之外。

一家企業的興衰,一國的發展戰略,乃至世界的未來,都在潛移默化中,被他的論文影響著。

甚至不需要論文。

毫不誇張的講,他只需要動動手指,在自己的圍脖上喊一嗓子“鋰空電池好”,明天立刻就會有一批科研經費湧入這個方向,說不準相關概念的PPT企業股價還能漲一大截……當然,這麼做肯定會被真正懂的人罵就是了。

對於整個世界來說,他所做的可能僅僅只是一點微小的工作,但帶來的改變,卻是能用肉眼看見的。

相比之下,四億這東西帶來的震撼,似乎也沒那麼令人激動了……

&nmm……

好吧。

就算有,也只有一點點。

……

次日,MRS會議繼續進行,很多有意思報告,陸舟都有在留意。

這是接觸研究前沿領域的好機會,任何打算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為的人,都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而且不只是交流學術問題而已。

在會議上,他還認識了不少有意思的人,尤其是一位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牛人。

這個人便是傳說中的大衛·肖(.Sha)——一說到計算化學,很難不提到這個名字。

30歲不到就成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並且作為研究超大規模平行計算的頂級專家,他在學術界已經小有名氣。

然而哥倫比亞大學地處紐約,遍地暴發都是商界精英,一分鐘幾十幾百萬美元上下,過著各種花天酒地,香車美女環繞的生活……

換一個正常的男人待在這樣的環境中,心態都是會變得。

大衛·肖也不例外,坐了幾年教授的冷板凳之後,終於坐不下去了,殺進了華爾街的大染缸。

所有人都認為,他結局可能會像那些耐不住寂寞的教授們一樣,無聲無息的淹沒在這大染缸中。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不到十年的時間,他的名字便在華爾街成就了一段傳奇。

透過自創的大規模平行計算高頻交易模式,大衛在資本市場上,狂剪41億美元羊毛,殺入全球財富榜前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