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大新聞!(第2/2頁)
章節報錯
原本風平浪靜的材料學與電池領域,頓時掀起了驚濤駭浪。
雖然材料學界已經不是第一次因為鋰電池的“突破”而震驚,但這回顯然不一樣,因為審稿人是巴旺迪教授,而且根據這位審稿人的評價,他似乎透過重複實驗得到了驚人的發現……
如此驚人的訊息,自然不會簡單地被埋沒掉。
論文刊登沒幾天,在得到了幾位行業內大牛的肯定意見之後,便被不久之後發行的主刊《自然》,以及《科學》進行了Highlights。
所謂“Highlights”,大概類似於轉載,但又有別於轉載。
比如你在A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在某個領域或者方向有重大突破,被B期刊看中,該雜誌就會找一個該領域的牛人把你發在A期刊的那篇文章的亮點給概括一下刊登在B期刊上(也有是自己寫Highlights的)。
這種情況在化學和生物兩個領域比較常見,發在子刊上的文章被主刊挑中並不算什麼新鮮事,但同時被《自然》和《科學》進行Highlights的,卻是比較罕見的。
相比起工業界的冷靜來說,學術界對這篇論文的態度,簡直可以用“狂熱”一詞來形容了。
如果這篇論文是真的,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並不會因此而利益受損,反而會因此受益。
原因很簡單,工業界對鋰電池的顧慮,主要便是集中在鋰枝晶導致的一系列安全問題上。如果鋰枝晶的問題能順利解決,毫無疑問大筆的研發資金將湧入這一領域。
哪怕有那麼幾個研究負極材料的實驗室被砍掉經費,也會有更多的經費和課題湧入進來。
因此,不到短短的一個星期,幾乎是百分之八十的研究鋰電池的實驗室,都對這篇論文展開了重複實驗。
這種盛況很快引起了新聞界的關注。
哥倫比亞廣播電視臺科技欄目的記者做了一期採訪節目,採訪了位於康奈爾大學的羅斯·克雷爾教授。
很巧的是,當哥倫比亞電視臺記者抵達的時候,克雷爾教授的實驗室正好在對該論文進行重複實驗,而且已經進行到了最後階段。
當被問及該項技術的意義時,克雷爾教授一臉嚴肅地說道。
“……我們的研究團隊正在重複該項實驗,如果這不是一場意外,那麼這項技術毫無疑問將改變整個行業的面貌。”
“因為無論是鋰硫電池還是處在概念階段的鋰空氣電池,都繞不開枝晶問題。反過來鋰枝晶的問題能在負極材料上得到解決,我們甚至不用對以往的設計做出太大的改動,直接更換負極材料就可以了。”
克雷爾教授的回答,讓記者的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毫無疑問,他要的大新聞就在眼前。
“可是克雷爾教授,根據我們採訪IBM集團前鋰空氣電池專案負責人得到的反饋是,工業界對這項技術的看法持悲觀態度,請問您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克雷爾教授想了想,回答道:“悲觀很正常,因為每隔一段時間都有實驗室宣稱自己解決了鋰枝晶問題,對於新技術保持謹慎是必須的。老實說,即便是現在,我依舊保持懷疑,因為投稿人在論文中提到的解決思路並不是什麼新穎的東西,甚至有點過時。”
記者立刻追問道:“為什麼這麼說?”
克雷爾教授:“因為我們現在主流做法是提高電解質的粘稠度,甚至直接採用固體材料。或者在鋰負極上做個碳材料結構,放電時限制住鋰金屬生長後的外形,充電時也能保證鋰全部進入正極後負極結構不塌陷。陸教授採用的在負極材料上塗膜的設計,事實上在二十年前很多實驗室就已經嘗試過無數次了。而且……”
記者:“而且?”
克雷爾教授聳了聳肩:“而且他是一個數學教授。我對計算材料這門最近才出現的新興學科不瞭解,但即便如此我也知道很多東西光是建立模型是不夠的。”
然而就在這時,背後的實驗室裡,突然響起了歡呼聲。
聽到這聲音之後,克雷爾教授和記者都愣了下。
記者:“發生了什麼?”
克雷爾教授和自己的助手相視一眼,一臉古怪地看向了那個記者。
“不知道……也許是成功了?”
.。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