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大神也拿不定主意(第1/3頁)
章節報錯
麻省理工大學,某材料學實驗室。
坐在辦公桌前的蒙奇·G·巴旺迪教授,正一邊悠閒地喝著咖啡,一邊瀏覽著Arxiv上的新文章。
作為奈米化學領域大牛,這位大佬最近可謂是風頭正盛。
就在不久前,期刊《ACSNano》刊登了他對PbS量子點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研究論文,引起了矽谷高科技公司的廣泛關注。
雖然這項技術距離產品化被工業界接受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但其展現出來的潛力,已經相當“黑科技”了。
很多人評價,他與諾貝爾獎之間的距離,只差一個量子點技術的商業化。什麼時候量子點技術真正普及,並且改變這個世界,那麼諾貝爾獎也就不遠了。
這一天也許是十年之後,也許是二十年之後,總歸不會太遙遠。工業界已經開始慢慢接受這些技術,預計這項技術最先會被用於顯示器上,並且最終會改變未來半導體產業的面貌。
不過無論距離真正商業化還有多遠,他已經透過該項技術擁有了四家公司。別的教授可能會因為研究經費的事情發愁,但他已經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老闆,並且是自掏腰包在做實驗了。
就在這時,他的郵箱裡,忽然收到了一封《自然》那邊發來的郵件。
“鋰枝晶?”
看著螢幕中的郵件,巴旺迪教授眉毛挑起了一絲感興趣的神色。
摸了摸下巴,他回頭對自己的助手喊了聲,“拉蒂斯,幫我拿份三明治過來。”
“好的,教授。”
穿著白大褂的拉美女性起身去了外面,很快夾著燻肉的三明治便送了過來。
坐在電腦前的巴旺迪教授一邊享用著早餐,一邊繼續順著郵件上的文字往下看去。
老實說,有人聲稱解決了鋰枝晶問題,他是不信的。
他雖然不是做鋰電池的,但他的團隊裡有人研究過這一塊,受此影響他也有所耳聞。
在這一塊的研發做的最出色的大概是美國的Sion和英國的Oxis,但最近也沒聽說有過什麼特別的進展。三星一如既往地瘋狂註冊專利,但誰也沒見他們真正搞個大新聞出來。
要說唯一的“進展”,可能就是去年麻省理工大學某個教授,發現把硫固定在介孔碳材料中,並且配合特殊的電解質,可以有效抑制鋰枝晶的生長。
然而最後,事實卻證明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鋰枝晶要是這麼容易解決的話,曾經揚言要拿超算給每一個離子的路徑做分佈計算的IBM,也不會飲恨撤資了。
回到這篇論文上,如果這篇論文是其他人寫的,巴旺迪教授可能看兩眼便會扔在一邊,但問題是這篇論文的投稿者卻很有意思,他雖然出名卻不是電極材料領域的業內人士,而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教授。
“透過PDMS材料薄膜改善負極材料的‘透氣性’,抑制鋰枝晶的生長……這並不是什麼新穎的思路,SEM電鏡圖上的表現卻令人詫異,而且也不太像是P出來的。”
“計算材料學還有這本事?聞所未聞。”
影象中,根據幾次充放電迴圈負極材料的影象顯示,位於PDMS薄膜下方的負極材料並沒有形成那致命的白色樹杈,而代之的是一層苔蘚狀的褶皺,並且隨著充電的進行,一層一層往上疊加。
然後是放電環節,由於整個負極材料的表面在微觀狀態下是一層起伏較為平緩的苔蘚狀褶皺,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尖端區域,直到放電結束後,電極上並沒有出現大量死鋰殘留的狀況。
毫無疑問,如果沒有造假的話,這些成果絕對是突破性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些褶皺同樣會影響電池的使用壽命和效能,不過相比起卡在鋰電池技術瓶頸上的枝晶來說,這點瑕疵都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
食指在桌子上輕輕敲打著,巴旺迪教授思忖了很久。
論文是篇好文章,裡面列出的資料和圖片證據也挑不出毛病,但因為這項突破實在是太過重大,以至於他現在和《自然》的編輯一樣,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