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投稿《自然》(第2/2頁)
章節報錯
……
相關的實驗陸舟已經做過一次,重複一遍不過是輕車熟路的事情。
設計試驗流程,收集資料,標註使用材料編號,甚至是實驗地點和時間等等。
嚴格來講,這是陸舟第一次嘗試撰寫材料學論文。
以前雖然發過計算材料的SI,但嚴格意義上來講那不過是一篇應用數學的論文,僅僅是透過計算得到的一個關於水泥材料與碳奈米管材料混合比例的數學模型,並不涉及到具體的實驗部分。
不過,很多東西其實都是相通的。
只要把格式學會了,對於陸舟來說,論文的寫作並不是什麼很難的事情。
用了兩天的時間,熬夜做了兩組實驗,第三天陸舟一覺睡到了大中午,起床之後便坐在了書桌前,開始對著電腦編輯起了論文。
【題目:一種高效能鋰電池負極的聚二甲基矽烷穩定介面薄膜】
【摘要:本文以為聚二甲基矽烷原料,透過氫氟酸的刻蝕等操作手段,得到一種改進的聚二甲基矽氧烷奈米孔薄膜,並透過旋塗法使其覆蓋負極材料表面。透過SE電鏡觀察,發現PDS薄膜中具有奈米孔結構,可以為鋰離子提供有效的傳輸通道,並有效遏制鋰枝晶的生長……】
看了眼論文的開頭,陸舟滿意地點了點頭。
雖然以這項發明的轟動效果,他還可以寫的更誇張點,不過牛皮吹的太大,容易給審稿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更何況他在材料學這個領域還是個萌新,搞材料研究的人還真不一定認識他。
寫好了標題和摘要之後,陸舟開始撰寫正文的部分。
這與寫著寫著還會皺一下眉頭的數學論文不同,將數學問題的證明過程輸入電腦的時候,陸舟偶爾還會重新思考一遍,想想那些“顯而易見”的問題究竟是不是“顯而易見”的。
但材料學的論文,實驗的流程他已經瞭然於心,資料也都是無可更改的東西,寫作自然是行雲流水。
花了整整三天時間,陸舟總算是完成了論文的寫作,並且從頭到尾檢查了一遍,確認沒有大的問題。
至於投稿期刊的選擇,經過一番慎重的考慮,他最終選擇了《Nature》(自然)的子刊《Natureheistry》(自然化學)作為投稿的目標,影響因子25.87。
相比起偏向科普性質的主刊,這種專業性的文章發在子刊上更合適一點。
傳說中《自然》的退稿率高達90%,十個人投稿只有一個人能成功登刊。
哪怕衝著這個退稿率,陸舟覺得自己也有必要挑戰下。
登陸投稿網站,填寫了個人資料之後,點選上傳。
想到那二十多的影響因子,陸舟嘴角不禁勾起一絲笑意。
毫無疑問,這是他投過的所有期刊中,影響因子最高的了。
不過很快,陸舟的眉頭又不由微微皺眉。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他總覺得……
自己似乎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