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見證偉大的時刻(第2/3頁)
章節報錯
認真思考了一會兒這個問題,王熹平教授搖了搖頭,“不好說,數論這一領域,比數學的任何一個分支都考驗天賦,如果他成功了,傳出去不失為一段佳話。”
魏文立刻問道:“如果他失敗了呢?”
王熹平教授想了想:“……如果失敗了,他可能承包普林斯頓所有數學人,今年全部的笑點。”
還有那些國內外無良媒體的譏諷中傷,這些都是可以想象到的。比如,一個自大狂妄的蠢材臨陣換稿,試圖在學術會議的現場挑戰世界級的數學猜想,最後被轟下臺去……雖然科研需要的正是這種勇於挑戰的精神,但永遠不要指望媒體人能夠有多少社會責任感。
想到這裡,老先生心裡為他捏了把汗的同時,也是忍不住感慨。
還是年輕好啊……
這種勇氣和這種闖勁,也只可能出現在年輕人身上了。
到了他這個年齡,需要顧慮的東西太多了。
年齡越大,便越是求穩,而人越是求穩,便越是難以寸進。
不只是靈感的問題,也不只是衰老導致的專注力下降和記憶力的衰退。
一名傳統體制下的數學教授,很難下決心去挑戰某某猜想之類的大課題,因為三五年的精力投進去了,結果很可能是顆粒無收,最終沒法交差、透過考核。
而相比之下,陸舟作為一名本科生,身處體制之外,沒有來自學業上的壓力,也沒有各種會議和應酬的煩惱,可以憑著一顆純粹的求知心,心無旁騖地去探索,最終在靈感的激發下取得重大成果……
哪怕失敗了,他也輸得起。
如果他成功了……
可能,在新一代的青年才俊中,能勝過他的,也只有那位提出“P.S理論”並構建了一個全新數學框架,被視為格羅滕迪克接班人的年僅二十多歲的德國最年輕W3教授彼得·舒爾茨了。
或者,至少是這一類人。
18年的菲爾茨獎不好說,已經在代數幾何領域戰果無數的舒爾茨將成為他的最大競爭者,還有同樣來自德國的布倫德勒(Brendle)。不過今年的拉馬努金獎和17年的柯爾獎(數論領域最高獎),以孿生素數猜想的份量,完全可以期待下。
看向演講臺上的那個背影,王老先生的眼中,滿是讚許。
坐在他旁邊的魏文一言不發,看著講臺上表情複雜,心裡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臺上。
第五塊白板寫滿。
三十分鐘的啟發時間,在五分鐘前就已經結束了。
但到了這裡,勝負已經沒有了懸念。
看向了工作人員拖來的第六塊白板,陸舟緩緩吐出了胸中的濁氣。
嘴唇微動,面對著寫滿的五塊白板,他小聲低語。
“上帝扔下的六面骰子,出現了第七種可能,因為被扭曲的骰子兩面著地。”
“希爾伯特老先生對素數無限性的拓撲學方法證明,大概便是出於這層靈感的啟發吧……”
面對嶄新的白板。
他,再次抬起了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