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使我質壁分離,扭曲使我因式分解……

除了一句MMP之外,他什麼話也不想講。

……

無獨有偶,遠在百公里之外的折大,材料學研究所某實驗室,同樣有不少人,心裡有一句MMP想要講。

就在昨天,金陵大學材料研究所就碳奈米管改性水泥基複合材料開展的科研專案,上交的結題報告已經透過。

二十多分鐘前,專案負責人於洪康教授宣佈了這一事實,對於他們這個同樣研究碳奈米管改性水泥基複合材料的課題組來說,這則訊息無疑是一個噩耗。

正在研究的專案,被別的實驗室搶先研究出來,這也就意味著,將近大半年的工作全部付諸東流。

新樣品的力學效能測試剛剛做完,剩下的傅立葉紅外光譜資料採集已經沒人去做了。

因為已經不需要了。

為了減少損失,只能從現有的成果中,絞盡腦汁去挖掘那些別人還沒有印上標籤的東西,也就是去尋那些別人吃剩下的葡萄皮來吃……

於洪康教授給專案組裡的所有人放了個假,然而卻沒有一個人離開,所有人都在實驗室裡。

一個個頭不是很高,戴著眼鏡的男生低下了頭,面露慚愧之色說道:“我……對不起。”

他的名字叫王澈,折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研究生,本科階段拿到了應用數學與材料化學雙學位的超級學霸。

上了研究生之後,他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了較為前沿的計算材料學為主攻方向,進入於洪康導師的課題組之後,很快憑藉其在數學上的天賦,得到了課題組全體研究人員的認可。

然而,在關鍵時刻,他卻掉了鏈子。

雖然同樣運用數學工具對傅立葉紅外資料進行了分析,但他卻被一些表象矇蔽了雙眼,以至於錯過了那些本不應該錯過的線索……即便沒有人責怪他,他的心裡依舊充滿了深深的自責。

於教授搖了搖頭:“不,這不是你的錯,金大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確實走在了前面。上次華國先進材料學會在杭市舉辦的學術交流會議,我在會上碰到了李榮恩那老頭子,和他交流了幾句,就已經有種不祥的預感了。”

現在看來,他的預感是正確的。

或許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去和金大硬碰硬,而且還是拿自己不是特別硬的領域,和別人最硬的領域去碰撞。

只是輸在了一篇論文上?

不存在的。

都是985的院校,都是行業頂尖的教授帶的科研團隊,能待在裡面的必然不可能是草包。

不過,如果讓他在兩個月前看到那篇論文,及時調整實驗思路,或許情況會不一樣也說不定?

畢竟類似的資料他們也做出來了,雙方的實力可能確實存在差距,但差的其實也就那麼一點……

想到這裡,於洪康教授心中輕聲嘆了口氣。

金大出了個好苗子啊!

這樣的好苗子,要是出在折大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