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為京城鍍上一層金箔(第2/3頁)
章節報錯
所以從上到下,所有人都在囤錢。這種肌肉記憶,滲透骨髓。
但天下人,真的只會囤嗎?
趙都安搖頭道:
“正午時,我與韓學士交談,曾指出,他的十策乃是從天下人手中,把錢搶過來。
相信各位也這般想,覺得一枚銅子,不在自己手裡,便在別人手裡。
所以朝廷需要錢,就只能用各種法子從別人手裡搶,但我們換個思路,是否可以有一種方法,讓你我同時持有一枚銅子?”
同時持有?
莫愁愣了下,眼神怪異。
心想除了結親,二人成為夫妻,還能有什麼辦法,同時持有?
這傢伙,之前說的頭頭是道,怎麼突然就說起怪話了。
趙都安見眾人迷惘,只能說的更明白些:
“方才韓學士說,天下人都喜囤錢,不喜花錢。
我有不同看法。我想問,商人呢?天下商賈,卻都是很捨得花錢的,有時,甚至一分不囤,悉數花掉。”
王猷搖頭道:
“商人花錢,非是花掉,而是拿來購置商鋪,僱傭夥計,乃是為了賺錢……豈可一概論之?”
趙都安看向他,笑道:
“說的沒錯!商人花錢,是因錢花出去,能賺回來更多。
士紳購土地,也要花錢,但他們花的很痛快,因為土地拿到手裡,最後耕種能賺回來更多。”
突然,郭解元一拍桌子,彷彿恍然大悟:
“是了!天下人非是喜囤錢,而是沒有錢生錢的門路!所以只能囤在手中。
趙使君的意思,是隻要朝廷能讓天下士紳,商人,乃至官員,發現有一個地方,花出去一枚銅錢,就能賺回來兩枚。
那他們無須任何人逼迫,勢必將家財悉數取出,花出去……”
他說著,卻又搖了搖頭:
“可這種好地方太少了,已有的,如鹽鐵,也早在朝廷手中了,總不能,為了哄騙那幫士紳商賈,將鹽鐵生意開放給那些那些人做……”
趙都安驚訝,心想老郭可以啊,這思路延展的很快啊。
不愧是擅長財政的讀書人,提到錢字,反應是所有人裡最快的。
而隨著郭解元的解釋,其餘人也明白過來,皺眉看向趙都安。
不知他繞了一大圈,葫蘆裡究竟賣什麼藥。
趙都安卻不急不緩,完全掌握了場中節奏,道:
“郭學士所言不錯,天下已有的生意,早被瓜分乾淨。但誰說,天下的生意只有這些?”
說出這句話時,他心中感慨。
上輩子,他曾研讀過一些經濟著作,比如熊彼特的創新利潤原理,就說經濟本身不會發展。
如農業時代,上千年也都沒太大變化,財富只在不同人手中不斷地流動。
而到了工業時代,生產力攀升,經濟才開始發展。很多原本不存在的“財富”,被憑空創造了出來。
所以,大虞朝如今的情況,若遵循“博弈”,讓朝廷和天下人搶錢,就會動盪不安。
而若是用“創造財富”的法子,則非但不會激化矛盾,還會因為朝廷坐莊,而將越來越多的人,在利益上,和朝廷綁在一起。
趙都安說道:
“據我所知,大虞通往西域的關口走廊,以往只給兵力鎮守時,每年只會花錢,但後來,給了一些商人來往兩地,做生意的機會,朝廷從關口抽稅,便賺了許多錢。
同理,京師在太祖時,也很破敗,但後來,定為都城後,所有權貴都往京城來,便催生出碼頭千帆競渡,只收城門入城費,就能支撐皇宮的開銷……
敢問,這些例子,可曾動了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