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見莫愁點了點頭,便心無旁騖繼續專注碼字,只當湊過來的兩人不存在。

趙都安見狀,眨眨眼,總覺得缺了點什麼,渾身不舒服。

一拍腦袋,在莫愁一臉懵逼的注視中,順手從錄事官手旁的厚厚一摞白紙上,取了一疊,又隨便拿了纖細的毛筆。

擺出聽領導講話,記筆記的姿勢,頓時渾身舒泰

——感覺對勁了!

這才有閒心去打量那八名“學士”。

果不其然,都是頗為年輕。

雖桌上沒有身份牌,但他仍舊按照“座次距離女帝的遠近”,將人與名字對號。

“第一才子”韓粥距離董太師最近,是個約莫三十的文士。

穿學士袍,略有些文弱,頭髮整齊梳在腦後,雙眼澄澈,文氣極重。

是個看起來溫潤儒雅的讀書人,符合人們對“君子”二字的刻板印象。

世家大族出身的王猷,約莫二十**,同樣的學士袍。

面板白皙,一隻勻稱不沾陽春水的門閥貴胄的手放在桌上,輕輕敲擊。

另一隻手肘撐著椅子扶手,似在沉思,姿態是在場年輕學士中,最隨意放鬆的。

排在第三的“郭解元”年紀最大,大概三十五左右,容貌普通,屬於丟人堆裡找不見那種。

氣質最為俗氣,也是三人中,唯一朝趙都安看過來的。

這會雙方視線對上,郭解元露出笑容,輕輕點頭,然後扭回頭,繼續專注於會議。

這時,隨著董太師重申基調,眾人又七嘴八舌,議論起來:

“太師所言極是,然吏治敗壞已久,依我之見,若要整治,重點還在‘貪腐’與‘冗官’二字上。”

“裁撤精簡如何?”

“不妥,冗官乃當初先帝為分散地方官權力,而拆一官而設二員……到如今,看似冗餘,實則事幹能吏匱乏,若裁撤,豈非自斷臂膀?或可高俸以養廉?”

“國庫虧空巨大,還急著填窟窿,哪裡拿的出?不若恢復祖制,嚴刑峻法,雖長久無效,但短期可行……”

“……積弊皆在吏部,也該在吏部解才是,哼,還不是李彥輔的遺毒?”

一群青年學士各抒己見,氣氛熱烈。

談及相國,也是直呼其名。

這讓趙都安有些意外。

而更意外的,還是面對這幾乎如菜市場般熱烈的討論,無論是董太師,還是女帝,都沒有半點阻攔的意思,反而樂見其成。

這就有點意思了。

第一天商討國事,就進入狀態了……這才是討論真問題的氣氛啊,而不是一板一眼地依次彙報,沒說一句話,都要看領導臉色斟酌……

且不談其他,趙都安對修文館的第一印象還不錯。

當然,或許也是這群年輕的學士太想一展抱負,憋了太久了。

今日女帝親臨,令其暢所欲言,一個個表現欲旺盛。

“朝廷吏治很糟糕麼?”趙都安壓低聲音,向坐在旁邊的莫昭容詢問。

莫愁剛看完“會議紀要”,聞言瞪了他一眼,但還是嘆了口氣,點了點頭,低聲道:

“大虞京官六年一次京察,地方官吏三年一次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