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二章 奇才異能(第1/2頁)
章節報錯
孛兒只斤.忽必烈,蒙古部落的末代可汗,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諸多兒孫中最有出息的一個,正是在他的統領下蒙古騎兵滅掉南宋,建立元朝。
忽必烈年輕的時候喜歡結識中原人士,在他的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以漢族為主的文人說客,他們成為忽必烈的幕僚。
彼時的南宋王朝在蒙古大軍的攻擊下堅持數十年而不倒,雙方戰亂不斷,南宋軍民將士的頑強讓征服了大半個歐洲的蒙古鐵騎也頗為頭疼。
後來,蒙古貴族大臣們想出一個“奇招”:他們計劃先繞道征服西南百越諸番,斷了南宋的後路,然後再由南邊的大理派一支軍隊,對南宋腹地發動攻擊,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使其首尾不能相顧,一舉而滅南宋,最終一統中原。
公元1253年忽必烈受大汗蒙哥之命,與大將兀良合臺率領10萬大軍,分兵三路征伐百越。
忽必烈親率中路軍,於十月過大渡河,抵達金沙江,面對滔滔江水,忽必烈命令將士殺死牛羊,塞其後門,將其吹至鼓脹,用作渡江之用。
成功渡江之後,蒙古大軍到達今天的雲南麗江,最終擊敗大理守軍,國王段興智投降。在歷史上存在了160多年的大理王朝就此覆滅,雲南地區併入大蒙古國版圖。
在昆明大觀樓有副長聯,有一句詩寫道“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其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忽必烈渡江這件事。
說到這裡,梓楊指了指壁畫上的兩個小篆:“我沒看錯的話,這兩個字就是‘百越’,‘百越’是先秦時代中原華夏部落對長江以南地區諸多部落的泛稱,包括今天的大理。
我們所在的秦漢村,在古時也是百越之地。想必記載這些歷史的秦民仍舊沿襲了祖先對西南等地的稱呼。”
聽完梓楊這番介紹後老王嘖嘖連聲,“看不出來啊老李,你什麼時候讀了這麼多書?連這種事兒都被你知道了。”
梓楊暗叫慚愧,如果不是為了研究這十二張星圖的話,他才不會費勁去了解這些生僻的歷史。
“我還有個問題,不是都說蒙古騎兵殘忍兇狠嗎?每征服一個地方就要屠城,那為啥蒙古兵來到秦漢村不僅不殺人,還跟當地老百姓好上了?你看,這倆不同部落的人在手牽著手,這個我沒看錯吧?”老王指著壁畫上的圖形說道。
“呆子,看歷史要全面,不能選擇性的記憶。蒙古騎兵喜歡屠城確實是事實,不過在忽必烈時期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小子不知道是不是受他爺爺的影響,開始重用漢人,那時候有一大批漢人為蒙古貴族服務——當然,這些人也被叫做漢奸,不過這些漢奸也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忽必烈就採納了一個叫姚樞的建議,改變了過去蒙古軍的屠城惡習,下了止殺之令。
最重要的是,這支來到秦漢村的怯薛軍目的不是為了征伐,而是尋找龍脈。想必忽必烈也是繼承了成吉思汗的遺志,迷上了風水、氣數這一說。“
老王狐疑地問道:“所以說,來到秦漢村的這支怯薛軍跟在西藏出現的那個鐵甲殭屍一樣,也是為了佔地建墓?”
梓楊對這個說法不置可否,指著壁畫說道:“你再看這張圖,這些怯薛軍跟秦兵後代一起在天坑裡挖掘地道,在山上伐木再透過地道運到山腹裡建造宮殿。這樣的工程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從壁畫上記載的內容來看,怯薛軍跟秦民合力完成了這項龐大的工程。”
蘇睿說道:“這些秦民跟怯薛軍合作,很可能是雙方達成了某種協議。”
梓楊點點頭,“歷史也真是邪門,1254年忽必烈滅大理之後,1259年大汗蒙哥在四川離奇死亡,1260年忽必烈登基,1271年忽必烈將國號改為大元,忽必烈成為元朝首任皇帝。
諷刺的是,元朝的‘元’字是取自《易經》的‘至哉坤元’。我覺得忽必烈如此鍾情於漢族文化,說他被同化了比較勉強,說是漢人幫助他打下了江山倒是更合適一些。”
蘇睿抬頭看著遠處那棟隱沒在黑暗中的宮殿,喃喃道:“這一切都是在這座宮殿建成之後發生的。”
“我明白了,這個宮殿費勁巴拉的建在這裡,是為了定龍脈的!”老王摸著下巴一副若有所思地樣子,說到這裡突然眼睛亮了:“既然這個地方這麼重要,那裡面肯定藏了不少寶貝,咱們趕緊動手吧?”
梓楊用燈光掃著石壁,臉色憂愁地說道:“這幅壁畫還剩下很長一部分,我覺得下面這些內容才是我們應該擔心的。你們看這裡,在建造宮殿的工程中,怯薛軍跟天坑裡這些長翅膀的怪物也曾作戰過——他們甚至還活捉了一部分怪物。”
梓楊指著一副壁畫,上面是幾個怯薛軍手持弓箭,對準一個鐵籠,籠子裡有一隻長著翅膀的怪物,一個秦民裝扮的人正用鐵器刺擊它。
“奇怪了,這些怯薛軍難道戰鬥力真的這麼強?連秦軍都打不過的飛龍就這麼被他們給收拾了?”老王蹲在壁畫前苦苦思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也不見得,在冷兵器時代兵器進化的比較緩慢,雖然相差上千年但是武力值的差距並沒有被拉開太多,而且怯薛軍是在洞裡作戰,他們的長弓利箭快馬也發揮不出作用。
他們之所以能戰勝怪物,是因為怯薛軍裡有高人——你們來看這幾幅圖。”
梓楊帶著蘇睿和老王沿著壁畫走著:“這裡、這裡,還有這裡,有沒有看到人群裡有個奇怪的人?他的穿著、儀態跟周圍的秦民和怯薛軍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