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達博士見方知舟的目光掃了過來,於是接著說道:“因為提案裡描述的是要以規模化的植物工廠為經營核心,逐漸達到盈虧平衡並盈利,最終形成我們集團的重要經濟作物原材料產地。”

“對於這個設想我測算了一下,只要規模足夠龐大,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可以透過培育速生植物來補充有機質,再加上必須的礦物質、有機肥採購,以此快速累積與轉化沙質土壤,這是從根本上改變沙漠結構的基礎。”

“這裡最需要的就是充足的能源與水資源,只要這些基礎條件都能夠保證,透過植樹造林與大規模建設封閉式植物工廠,完全可以將沙漠變成綠洲天堂。”

“從技術上來說,已經沒有什麼障礙,方案應該是可行的。當然,從資金需求來看,恐怕會非常恐怖,僅考慮建造標準的三層式植物工廠,一萬平方米的造價一般在三千萬左右。”

“如果還要在屋頂鋪設全覆蓋的太陽能電板,造價還需要增加七八百萬。而種植『藥』材與一些高產蔬菜等農作物,我測算的盈利狀態是四百萬左右,也就是說需要十年才能收回投資成本!”

這個千年基業雖然是為修行準備的,但沒有經濟的支撐是堅持不下去的。

所以,李尋秋提出了一個經濟運作模型,以此推動這項工程的縱深發展。而這個經濟模型裡最關鍵的就是,要將數萬平方公里的沙漠變廢為寶,建成一個超級生態農場。

所以方知舟才需要聽蘭達博士第一個表態的意見,如果技術上行不通,那麼一切問題都是空談。

蘭達說完了,李明揚教授補充道:“方董,我也說兩句,修行上的事兒我不懂,但將沙漠變綠洲這個事業,我是非常認可的,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業,非常有意義的事業!”

“剛才蘭達講的是怎麼運轉植物工廠的事情,我想補充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透過植物工廠培育植物、收割有價物後產生的廢棄物質,可以採用有機肥合成中心進行處理。”

“這樣可以供應非植物工廠覆蓋區的植被生長,形成天然牧場。這部分的盈利雖然不高,但重要的是可以逐漸治理沙漠環境,形成新的自然平衡。”

“第二,植物工廠的實際投資收益可能比蘭達估算的還要低,投資回報年限更長。我覺得,這個地方的光照非常充分,直接建玻璃溫室大棚的成本會低很多。”

“大棚的產出雖然比植物工廠低不少,但我們要建設的區域是以平方公里來計數的,經營好的話,投資回報基本上在四、五年左右,可以支撐持續發展投入的需要,應該綜合考慮。”

李尋秋點點頭,說道:“李教授說的不錯,我只是提了一個思路,植物工廠、溫室大棚以及多元化經營,確實應該綜合考慮,量體裁衣。”

“是這樣的,一人計短,兩人計長!曉燕,你也說說?”方知舟開始點將。聽了兩位專家的分析,他心裡基本上有底了。

聶曉燕苦笑一下,連忙搖頭,說道:“這我可沒有發言權,我現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重新認識各種『藥』材的功用上了,也不明白生態農場經營的這一套東西。”

“等我把這些『藥』材都解構一遍之後,也許能最佳化現有的『藥』方,開闢一些實用的、針對『性』更強的新『藥』。或許也可以發現一些更有價值的中草『藥』,幫助提高一些植物工廠的盈利水平。”

說完,聶曉燕扭頭看向了身邊的顧同,把這個事傳遞了出去。

顧同哈哈一笑,說道:“我也是沒有發言權的呀!我現在雖然啥事都沒有,天天在家反省,但我確實也沒有什麼思路。我就表個態,將來真要開展工程設計與建設,我領著人去大西北勞動改造。”

顧同的話把大家給逗樂了,會議的氣氛輕鬆了不少。

方知舟一回到沈城,就連夜約他和餘志武過來談心,把前面停止工作的一些心理上的疙瘩解開。

陳希妍見大家都表態差不多了,轉頭看向容國英,說道:“國英說說總體的分析情況吧,讓大家有個參考資料。”

容國英翻開了桌上的資料夾,凝重地說道:“各位領導,經過這段時間的瞭解,我初步估算了一下整體情況,非常不樂觀。”

“方董圈畫的地塊有六萬兩千多平方公里,地域非常大。因為目前還沒有地形改造的方案,這一塊的資金需求先擱置了。”

“現在,我給大家算算幾筆賬,第一筆是路基鋪設,以十公里左右的間距鋪設主幹道,然後再鋪設支路,主幹道路大約在六千公里左右,支路在兩萬兩千公里左右,再考慮沙漠施工的特殊環境,總投資估算在三千四百億左右。”

“第二筆是光伏發電及風力發電的建設,全照明植物工廠是高能耗大戶,如果純考慮自己建設光伏發電站,基本上每萬平米植物工廠需要投入四五千萬的發電投資成本,這部分的投資收益同樣在八至十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目前這些地區風力發電站的棄風率比較高,主要原因就是受制於輸變電線路以及成本等問題,應該爭取國家政策,將這些閒置的電力資源輸送過來,可以節省一部分初期投資費用。”

“所以,即便是以整個面積的百分之一建立植物工廠,需要的電力基礎總投資都超過接近三萬億,沒有國家的支援將寸步難行。”

眾人一聽這個數,動輒幾萬億,只覺得頭皮發麻。

只見容國英繼續翻著檔案說道:“第三筆是植物工廠建設與玻璃溫室大棚建設,剛才已經說過了,按百分之一的面積計算,建設的總投資估算在兩萬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