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又成了劇組裡的李軒。

三種視角,三個切換,混亂又井然有序的並行著。

這種感覺,李軒覺得,就叫‘入戲’了吧。

進入名為‘馬山’的軀體裡,經歷著他的事情,窩囊半輩子,沒讀過幾本書,家裡強勢的老婆,還有成績不咋但耍流氓手段熟練無比的兒子,參加妹妹的婚禮,看到初戀和包養她的老闆親親熱熱,在車上還欲拒還迎,當自己不存在的樣子。

這種人。

應該叫做‘中年人’了吧,一個身不由己,苦澀的無可奈何的中年人。

無論‘馬山’還是‘結巴劉’都是丟了‘槍’的中年人。

那種感覺,刻骨銘心。

也是李軒對角色的理解...對劇本的理解。

...

“這還是個沉浸派啊.....”

此時的江文就看著李軒這沒出戲,依然保持狀態的樣子,意外轉變為了震驚。

演藝圈內,無論什麼學校,什麼圈子,演員的流派,因個人差異而已。

只有一種流派,是純天賦流的。

那就是沉浸派,透過將自己臨摹成角色,去代入他們的人生本身,而產生的一種演繹流派。

這種派別最重要的特點。

就是戲路狹窄。

不會吧,不會有人又能全身心代入大俠又能代入惡毒反派的吧!

那你的人生得多變態,才能這麼代入。

雖然上限是挺高,但卻因為戲路狹窄,沉浸派的流派不在科班的學習範圍內,而是劃分在野路子的範疇,因為它就不具備可複製性。

沒人會教你怎麼當沉浸派,你也教不了別人怎麼當沉浸派。

屬於對的人,遇上了對的角色。

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才能讓沉浸派...能夠發揮出其特點。

眼前,江文似乎就看到了,對的劇本,正確的人。

一個沉浸戲中的劉結巴。

一個,活在劇本里的人。

一個就連江文和他相處久了。

都有些錯覺。

我,是什麼時候認識“他”的?

北平的茶館?那個橫漂?

還是說青巖古鎮的小巷子,那個賣羊肉湯的劉結巴?

該死....好像我也有點分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