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 75 章 吏制之變(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75章 第 75 章 吏制之變
“老夫是從考功司調任到文選司的, 你若有什麼需要,只管提便是。”
徐京墨是打算先摸清楚情況, 再實際看看執行情況,再做打算。“下官想問問這考功司的考評結果,究竟會怎麼用。”
“三年一考,若是上等當年就有機會晉升,但是也要看運氣,若是沒有合適的空缺,也只能多些俸祿彌補一二。若是連續三次中等, 也有機會晉升, 但是機會不大,即使升遷, 也多是平調。若是下等, 一次可能被貶謫, 三次則會被罷黜。”
其實,根本就沒發生過連續三次罷黜, 官員之間總有往來, 除非是官員犯了大錯直接被罷官, 否則, 一次下等評價後, 第二次至少似乎個中等評價。人情往來是逃不開的, 無論考功司、或是文選司, 家裡總有人在外做官,你去“為難”別人, 那自然也有其他人來為難你家的人。
謝三爺的話很委婉,但不妨礙徐京墨聽懂這言下之意,正如他所想的那樣, “主觀”的考核,是很難做到公正的。為著人情世故,官員的淘汰制度也就成了一種擺設,。
對於有功的官員的獎賞,其實也很隨意,因為晉升的前提是有空位,若是隻有一個空位,數人符合標準,那麼誰人晉升呢,自然是朝中有關系的那位。
“子期,四品以上的官員的考核、升降都是要經由陛下裁決的,但是也是要經由內閣同意。”
徐京墨的眼眸淡了下來,所以閣老才是朋黨之源。他想到了齊承帝擔心的功勳們,也許不止是功勳們文武兼得,更有閣臣與武將的勾結。
皇帝的差事不好幹,但是要幹好。他思量一番後,又問道,“恩蔭制呢?”
“文官從一品至七品,皆得蔭,四品以下一子得用,四品以上則兩子得用。”不同的品階,恩蔭所獲的官職有區別,兒子得封的官職一般與父親相差四品。就比如正一品之子,可得正五品的官職;從五品之子,可得從九品之位。
六七品的官員之子,則是於未入流職內敘用。別看不起這“未入流”,這類的官雖然只是小官,但是依舊是個官,可以等待職位空缺時進行補選,若是運作得當,升到七品以上也不是不可能的。
“一人為官,一族為官。”
謝三爺笑而不語,可不就是如此嗎。若以才有無數計程車子卷科舉,這條路才是真的改換門廳之路。
“恩蔭制的年齡限制是25歲以上,武官的恩蔭比起文官更為寬容,四品以上的父子品階只差兩階,而四品以下的官職是世襲制。”
四品以上的那些人會不為自己孩子籌謀嗎,升回原職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武將四品以下的官職,不僅是父死子繼,更是兄終弟及。而且武官的恩蔭制的年齡限制是15歲以上,這幾乎意味著武官的官職是屬於這個家族的。
功勳們不滿意的不是官職,而是晉升,因為沒有戰功就沒法讓自己的兒子從四品升回到一品。所以四品以上的人家,一般是讓一個兒子走武官的路,另一個兒子走文官的路。
文武移易的路子走通也是在齊武帝年間,齊武帝揮霍無度導致國庫空虛,默許用銀子實現文武互改。雖說要經過“考核”,並且對應的品級要下降一等,但是這些形式性的東西能礙著武官什麼事兒,正一品都督之子轉身就是正四品的文官。
看著徐京墨越來越嚴肅的臉色,謝三爺反倒是笑了,“不是每個武將都願意轉去做文官的,至少目前這些都還算可控。”
徐京墨又抱了一堆的文書回去翰林院。翰林院的人看著忙的時間說話的徐京墨,不少人是羨慕的,清貴的翰林們是自己不想忙的有價值嗎,不是的,是他們沒有這樣的機會。
石守信這個寒門出來的探花也不能免俗,“子期,真羨慕你有這樣的舅舅和老師。”
這話說的好像徐京墨如今的成就全賴親長一樣,他冷笑一聲,“朝臣皆有子侄,你要羨慕的人怕是太多了。”
那麼多有親長照看的人,又有幾個能被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徐京墨走到如今,是有親長之故,但是更主要的是人本人的本事。
看不透的人,只知道嫉妒、羨慕,那這一生也只能在這樣的情緒中熬過去了。不遠處的白大人恰好看見這一幕,徐京墨這人骨子裡是有幾分桀驁的。
期待這樣的利劍,斬斷世間的虛妄。
花費了數個月,徐京墨幾人總算是定下官員考核之制。幾人遞上摺子後,就被齊承帝宣去了養心殿。
“臣等參加陛下。”
“免禮,賜座。”
齊承帝知道他們幾人的動向,本以為還要些時間,沒想到現如今都寫好了,“幾位愛卿辛苦了,給朕講講你們編制的官員考核之制。”
徐京墨本想著自己最後說,結果這兩人都是盯著他不說話,無奈之下,只得開口道,“陛下,我等重設的官員考核的標準,增加定量的考核辦法,以此減少上官的主觀影響。修改官員致仕的年級,並新增退休金之制。嚴控恩蔭制,杜絕文武移易之法。此外,建議朝廷興辦官學,用以安置更多計程車子,同時教化於民。”
齊承帝看著眼前這個不足二十的年輕人,說“細細展開來,告訴朕,這些法子是怎麼解決冗官問題的。”
關於原有的考核八法,並沒有準確的評定標準,比如八法所提到“浮躁”,要如何判定一個官員是性情急躁的,是看有沒有當眾發怒,還是當眾打人,還是你的上官感覺你浮躁?
不僅如此,八法更多的是考核一個官員的品德和行事風格,並不足以考核他為官的能力。所以他們將地方官員的考核指標設為五類:財稅收入、人口數量、地方治安、文教水平、自身德行。
五類標準其實是環環相扣的,一個地方必須有良好的生存環境,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努力生産,這樣老百姓手裡的錢就多了,錢多了也就能養得起更多的孩子,也能給朝廷交更多的稅,自然有能力去讀書的人會更多。
齊承帝覺得這個標準不錯,將原有的八法中抽取部分納入自身德行的考評,如此一來,也不能說他違背祖宗之制。“你們所說的定量又是如何體現的?”
“陛下,原有的八法評定,就是官員自己、以及上官主觀上給出上中下的評價,沒有統一標準,若是上官索要賄賂,下官剛正不阿,那麼上官就能變羅理由給下官評定個下等。”
由此可見,量化的重要性。量化不能是一個絕對值或者平均值,他們建議選取過去三年的平均值作為基數,上下浮動一成以內,即為中等評價,浮動超過一成則是上等評價或者下等評價。
別覺得一成容易,在這種靠天吃飯的年代,除非有大的變故,不然什麼都是穩定的。
“若是遭遇旱災以及旱災緩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