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尖銳的鳴鏑聲刺破長空,緊接著令旗舞動、號角聲響徹四方。

“風”左翼長孫肥、右翼叔孫建聞聲而動,各率五千人向敵陣發起試探性進攻。

而後拓跋珪親領兩萬騎向前推進,馬蹄聲與喊殺聲匯聚於一處,形成震撼人心的壯觀景象,大軍如潮水般向敵陣湧去。

輕騎之間的戰鬥自然不是粗暴地對沖。

雙方騎兵高喊“萬歲”對沖的場景只存在於影視劇中,若是雙方數萬輕騎對沖,那隻能說明導演侮辱觀眾智商。

騎士、馬匹對於軍隊是何等重要,只要大軍統帥不傻,必然不會做這種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蠢事!

曠野上,萬餘輕騎漸漸與身後拉開距離,提起馬速逼近敵陣,而率領兩萬騎的拓跋珪依舊是不驕不躁勻速向前。

眾將見拓跋珪臉上毫無慌亂之色,士氣才未動搖。

劉眷威望、統率雖不如其兄劉庫仁,但也端是不凡,見拓跋珪進攻兩翼,當即分兵迎敵,自將中軍向前推進。

兩軍間距不斷縮短,終於,雙方將士目光相遇。

戰鼓擂動,弓矢就緒,戰鬥開始!

左右翼萬餘騎與敵陣六千人接戰,疾馳中的騎士不停仰射,箭矢猶如狂風驟雨般落下,不時伴隨一兩聲慘叫聲傳出,雙方皆有騎士被射落馬下,而後便有後續騎士補上。

在這個沒有雙邊馬鐙的時代,騎射對遊牧民族而言並不輕鬆,由於戰馬顛簸平射並不穩定,兩軍皆是採用仰射,如此一來,雙方交鋒看似聲勢浩大,實則斬獲寥寥,僅三五百人罷了。

而騎士在馬上持續騎射的次數也是有限,這點因人而異,除去部分天賦異稟的騎士,大部分士卒在十輪箭雨之後氣力便會有所衰減。

究其根本,騎射難度遠遠高於廝殺。

十輪箭雨過後,兩軍逐漸拉開距離,各自退回本陣。

試探到此結束,真正的對決即將開始!

經過方才一番試探,拓跋珪心中對獨孤部實力有了明確判斷,敵軍雖然戰鬥技巧略高一籌,然其各部將領軍事素質一言難盡,束手束腳。

拓跋珪再看己方,人才濟濟!自己只需統籌全域性,無需考慮臨機事宜。

於是下令“長孫肥、叔孫建繞敵側翼包抄後路!”

“拓拔儀、王建擊敵側翼!”

“拓跋虔、於慄磾進攻劉眷中軍!”

軍令既下,旗語頻頻,長孫肥、叔孫建一萬騎兵迅速脫離戰場,繞獨孤部軍陣東去。

而後,拓拔儀、王建各領五千人向敵兩翼發起衝鋒!

面對拓跋珪的合圍戰術,劉眷給出了他的答案,攻!

其人竟是不顧側翼危險,悍然殺向拓跋珪中軍所在。

見劉眷孤注一擲,拓跋珪不驚反喜,抽出腰間三尺青鋒,冷聲道“殺!”

隨即,七千精銳騎士在拓跋虔、於慄磾率領下向敵陣發起了反衝鋒!而拓跋珪在三千精騎護衛下,觀察敵陣。

騎兵對決在於衝擊速度,此理人盡皆知,雙方將士無不奮勇向前,都希望憑藉氣勢摧毀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