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末將沒有指揮過大戰,怕是會貽誤戰機”長孫道生有些受寵若驚,謙虛答道。

看出長孫道生臉上的拘束,拓跋珪輕輕搖頭,溫聲說道:“前漢名將霍去病十七歲領兵,功冠全軍;燕國名將慕容恪十五歲領兵,大破石虎;如今你也是十五歲,正該歷練歷練。”

拓跋珪言語之間的栽培之意相當明顯,長孫道生沒有再謙虛,其實他心底也渴望證明自己。

“末將認為,奚人斷水之後,會有三個選擇,第一,殺畜活人,但這改變不了根本問題,只能是飲鴆止渴。

第二,放棄牲畜,自後寨逃往施膚河方向。

若真如此,我軍只需在奚人營寨側翼佈置一支五百人的騎兵,一旦奚人自後寨出逃,即以精銳鐵騎突出掩殺”。

“第三,下山衝擊我軍軍陣取水。

當此之時,我軍只需結成硬寨,固守陣線,待敵疲憊,而後出擊。

奚人進不能取水,退不能逃脫,勢窮力竭之下,唯有乞降一途”。

剖析開來,長孫道生的戰術核心是:正面結硬寨,側翼下一小寨,為掎角之勢,互相呼應。

“善!孫武子曾言“出其所不趨,攻其所必救”,而今我軍扼守奚人汲水之道,已然是勝券在握”拓跋珪稱讚一句,完全採納長孫道生的建議。

當即分給千夫長伊謂五百兵馬,屯駐奚人營寨側翼,任命長孫道生為將,統率一千五百魏軍軍士、一千俘虜紮營,修築工事,壕溝,拒馬。

形勢如此,結硬寨,打呆仗,不失為上上之選。

……

此後,一連兩日,魏軍都忙於結寨,加固防線,山上的奚人,也逐漸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投降派與死戰派遲遲不能分出勝負,主張投降的是族老莫淺渾,主張下山奪水的是廬出庫真之子,阿會秀。

莫淺渾認為,奚軍已經失去了最後的機會,唯有投降才能保全族人性命。

而阿會秀認為,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今魏兵絕我汲水之道,奚兵豈不死戰?

九月四日,夜,月光森寒。

阿會秀糾集三千人,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態,俯衝山下的魏軍營寨。

耳聞軍士發出示警之聲,躺在榻上、全甲而眠的翻身而起,嘴角微微上揚,好似對於這場夜襲有所預料。

喜歡風起代北請大家收藏:()風起代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