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叛逃結局(第1/2頁)
章節報錯
七月下旬,拓跋珪效仿圍獵之事將戰利驅回牛川,賜每帳肉數斤,又賜漠南都護府文臣將佐牛羊婦女,以為俸祿。
王帳遷往雲中之後,散居牛川周圍的部族都遷回了牛川,近來亦多部族投效,是以此地又繁華了起來。
拓拔遵、長孫肥、許謙三人妥善安置歸附者,不單如此,都護府修葺了拓跋力微之時的土城長川城,盡心審理部落糾紛,國力肉眼可見的日益增長。
新建的長川城位於彈汗山以西、於延水下游,雖然規模不大,存放物資、大庇風雨卻是足夠,頗似中原小邑。
城中巷陌已規劃好,只是尚未建成屋舍,待到入冬時分,應該又會有一番景象。
巡視著這座黃土夯築的小城,拓跋珪很是欣喜,這代表著代國上層觀念的轉變,日後進軍中原遇到的阻力會比昭成之時小很多。
拓跋珪當即下令“拓拔遵、長孫肥、許謙三人精誠王業,各賜隸臣二十戶!”
拓拔遵三人亦步亦趨跟在拓跋珪身後,聞賞連忙謝恩。
謝恩之後,拓拔遵請示道“臣打算修成長川城後,再於前漢沮如縣舊址修建一座城池,以長川城存放糧秣,以沮如城存放軍械,平日與中原商賈互通有無,若遇戰事,也不至倉促無措”。
修建城池,振興商業,修習內政都是好事,拓跋珪沒理由拒絕,同時也很慶幸自己用人的眼光,這個堂兄的才能端是不凡。
拓跋珪笑著點頭表示認可,末了又告誡一句“卿言老成持重,準!但有一點,絕不許匹馬流入中原。
慕容垂攻略趙地,呈摧枯拉朽之勢,燕、齊、衛皆覆於其兵鋒之下,孤遍觀中原勢力,無其一合之敵,兼之慕容氏負遼東眾望,以孤之見,慕容垂復前燕舊疆之日不遠矣,汝等萬不可做資敵之事”。
拓拔遵聞言一怔,旋即回答道“臣當謹記,絕不使漠南流出匹馬”。
事實上,將“具裝甲騎”“鐵甲連環馬”發揚光大的慕容鮮卑很缺馬匹,前燕不遠萬里,數次征討高車也有獲取馬匹這一戰略資源的意圖。
“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的慕容鮮卑早在百年前就開始轉化為農耕文明,據有遼東的慕容鮮卑又沒有養馬地。
缺少馬匹自是不難理解。
拓跋珪必須卡住慕容垂的軟肋,前番以良馬換取麥種,算是無奈之舉,自此以後,卻不能效前番故事。
拓跋珪接著勸誡道“慕容垂才略過人,蓋當世之韓、白,蛟龍猛獸,孤每思之,如臨大敵,汝等萬不可掉以輕心”。
拓跋珪沒有自視甚高,對於慕容垂這個舅公還是有著一絲敬畏之心。
慕容垂的傳奇人生不需要過多解釋,十三歲領軍出征,此後南征北戰屢屢獲勝,枋頭之戰大破晉軍,正因為慕容垂過分的優異表現,屢遭皇帝猜忌……後來慕容垂投秦,與苻堅一見傾心,王猛屢施妙計欲除去慕容垂,終未果……淝水之戰,六軍皆潰,獨慕容垂全師而還。
人送外號鮮卑版劉備,但不得不承認,慕容垂的軍略遠勝昭烈帝。
許謙笑著反駁道“慕容垂固世之英雄,然其人已年近花甲,如高祖天命之年滌盪九州者,又有幾人?”
拓跋珪莞爾,沒有再多言,再說下去就是漲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了。
見拓跋珪不語,拓拔遵接著道“近來所投部族皆非族類,若無大軍鎮壓,恐有反覆!”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話雖說偏激,但道理顯而易見,拓跋珪知曉話中之意,沉聲道“武備確實不容疏忽,孤準你編練五千人騎軍,成軍以後,多多偵查庫莫奚、解如、契丹、叱奴……等部情形,五年之內,孤定要光復昭成舊疆”。
拓跋珪想要與慕容垂一較長短,就必須走上以戰養戰的擴張道路。不然,拿什麼和人口千萬的中原爭鋒。
“臣領命”拓拔遵欣喜萬分,這代表著拓跋珪要征討遼西以北的部族,軍功、榮耀、賞賜都會有的。
“漠南小事,汝等可自決;若有大事,上報王庭;無需事事稟報,明日孤將返回盛樂”。
語畢,拓跋珪揮袖而去。
拓拔遵三人立於原地,久久不動,俱是感覺到肩上沉甸甸的重任。
……
翌日,拓跋珪回師雲中。
由於俘虜拖累,行軍速度不快,拓跋珪索性遊山玩水,直到月底才返回雲中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