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議定征討(第1/2頁)
章節報錯
“你是說貴國要撤出雲中?”拓跋珪望著年輕的秦國使者,驚訝的問道。
秦使不卑不亢答道“正是,天王本意冊封尊駕為代王,戍守北疆,不想尊駕已然復國,可喜可賀”。
拓跋珪眉毛輕挑,暗自盤算起來,秦使所言固然不足為信,但他也從中分析出另一層訊息,那就是北方局勢比他想象中更加糜爛,甚至說是危如累卵也不為過,不然秦軍絕不會收縮兵力。
想到這裡,拓跋珪臉上露出譏諷之色“我拓跋氏世世代代為北境之主,孤繼承王位是秉承上蒼旨意,何須貴國冊封”。
秦使聞言質問道“當年朝臣欲遷代王入長安,天王一言息之,此恩不可謂不厚,代王安敢忘耶?”
拓跋珪雖然對苻堅心懷感激,但見此人道德綁架,冷笑著反駁道“堅亡我國家,殺我國人,於我不過是小恩小惠,國仇在前,私恩何足道哉”。
秦使感受到拓跋珪話語中的果決,心底暗罵一聲中山狼,眼神微變,強忍怒氣“在下話已帶到,告辭”。
“慢走不送!”拓跋珪揮手。
此時正好諸部聚集,拓跋珪順勢展開議事“諸位都說說,這秦人是何居心啊?”
“不論秦人所言真假,北都(盛樂)總是要收復的”拓拔遵回答道。
拓拔儀分析道“這是秦人的奸計,若我國發兵雲中,必然遭到獨孤部與秦軍的兩面夾擊,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
聞言,拓跋珪陷入沉思,這點他倒是沒有想到,但細細想來,卻也覺得拓拔儀說得頗有道理,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秦國與獨孤部有著聯合的理由。
拓跋虔附和道“秦人多奸詐,不足為信”。
此話頗有些地域歧視的意味,這是遊牧民族的頑固思想,部分人認為農耕民族奸詐。
拓跋珪對三位宗室的發言不可置否,轉而詢問起燕鳳、張袞二人“子章、洪龍如何看待此事?”
燕鳳答道“臣以為九原公所言有理,我軍不可貿然進軍雲中,應先派出斥候,探清情況,再做打算”。
“燕長史之言臣不敢苟同,臣以為大王應從速聚起兵馬,南下長城進攻獨孤部,若能擊敗獨孤部,回師取雲中易如反掌”張袞出言反駁道。
“應當先取雲中,收攬部眾,穩紮穩打”。
“雲中地跨數百里,自漢末棄置已兩百年,城池盡是斷壁殘垣,佔據容易,如何戍守?臣以為應先擊敗、或者擊退獨孤部,斷絕其對雲中的想法”張袞不依不饒。
“獨孤部及其附從部族青壯七八萬,我軍三萬人豈能輕勝?”燕鳳道出心中隱憂,他怕拓跋珪熱血上湧,以劣勢兵力進攻手握天時地利人和的劉眷,若真如此,一旦遭遇敗績,將會是一場滅頂之災,新生的代國也必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何故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打仗打得是決心與勇氣,豈能在意人數?”拓跋珪見兩人爭吵不休,不禁皺起眉頭,呵斥一聲“我意已決,先討伐獨孤部,再回師取雲中”。
毫無疑問,這是軍事冒險,但這同樣是建立權威的最快途徑。
鉅鹿之戰前,項羽不過是一次將,待他擊敗秦軍之後召見諸侯,諸侯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這就是兵威!
若他能擊敗獨孤部,便可奠定基業,威懾各部,也能更快推行一些預想中的制度。
一念至此,拓跋珪起身下令“本王決定征討拒不歸附的獨孤部,令各部出半數青壯,三日後,我要在王帳外見到三萬大軍”。
賴於之前提過此事,此言沒有引起太大的轟動,卻也不免有人竊竊私語,交頭接耳;愁苦、悽楚、昂揚、躍躍欲試,眾人表情不一而足。
“各部軍隊皆以本部子弟統率,戰時聽本王調遣即可”見到有人慾出言勸諫,拓跋珪搶先開口。
當然,也是讓步,或者說妥協。
緊接著又道“獨孤部世代為代國臣屬,但自代國亡國之後,漸生自立之心,雖劉庫仁於我有恩,實不足論;而今其部據有雁代,掌控數萬帳拒不臣服,如此實力,若再不征討必將後患無窮”。
所謂師出有名,拓跋珪先是為自己征討獨孤部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征討叛臣,將自己變成王者之師。
“大王所言句句在理,獨孤部世受王恩,不思報國反圖割據,若再放任其壯大,必將成我代國腹心之患,烏丸部願遣騎士五千人供大王驅馳”王建率先出列附和,這也是他對前番受封北部大人作出的回報。
在以鮮卑人為主的國家,烏丸人難免受到歧視,王建也是希望透過此舉取得拓跋珪認同,擺脫烏丸人二等人的身份。<in族主義。
王建率先出言支援,拓拔遵等數位宗親在後響應,其餘一眾部落首領被裹挾,紛紛出言表示支援。
爾朱羽健甚至表示要盡起部族青壯,令拓跋珪高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