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陳天材睡到十一點才起來,覺得不上班最大的好處就在這裡了,可以睡覺睡到自然醒。

懶懶散散地洗完漱,吃完飯。

陳天材開啟蒸汽平臺的製作者後臺,開始檢視遊戲媒體給他發的私信,考慮要接受哪一家媒體的採訪。

再瞄了一眼《讚歌》的各種資料後,陳天材發現《讚歌》已經進入瓶頸期了,這一個月以來就增加了二十萬的銷量,而且資料還在下滑。

這一點陳天材是有預料的,《讚歌》的素質雖然不錯,但終究屬於小眾題材。再加上關於《讚歌》的各種影片開始流傳,很多人已經選擇雲通關了。

“《讚歌》的生命週期大概也就一百五十萬的銷量了。”

稍微預測了一下後,陳天材確定要接受哪家遊戲媒體的採訪。

國外的遊戲媒體其實對陳天材還挺感興趣的,也發來了不少私信,想要請他做訪談。但陳天材覺得接受國外的媒體採訪益處不大,因為《讚歌》終究屬於小品級的遊戲,在這些國外媒體面前侃侃而談難免會露怯,所以打算寫一封公文式的回信介紹下自己就可以了。

至於國內的,陳天材看了一會兒後就有了打算。

國內的遊戲媒體其實水平參差不齊,陳天材也是混這個圈子的人,很清楚它們的差別,很多就是蹭遊戲熱度的,甚至他們的網站還會抄襲別的遊戲媒體的文章。

陳天材最痛恨抄襲者,自然不會選擇和他們合作,而且一旦關於自己的訪談出現,這些視流量為生命的網站,也一定會登載關於自己的文章。

仔細看了一會兒後,陳天材終於發現了一個熟悉的淡藍色圖示,這才鬆下心來。<etie的老牌遊戲媒體,簡稱gt,在紙媒的時代就已經存在了。陳天材少年時也沒少買他們的雜誌,等他們出了app後也第一時間下載了,基本上每天都會開啟看看,瞭解一些遊戲訊息。

gt的編輯在陳天材看來是很專業的,寫的遊戲功率和測評也十分中肯,他們給《讚歌》的評分有8分,雖然比ign低一些,但是陳天材清楚這才是《讚歌》的真實水平。

ign的分數高了那麼一點,極有可能是寫《讚歌》的編輯是策略遊戲的愛好者,這才給了一點主觀分。

找到gt的編輯留下的聯絡方式,陳天材新增了對方的好友,然後打字道:

“你好,我是《讚歌》的製作人。”

“你好!你好!我是gt的編輯阿沁,很榮幸你能接受採訪。”對面的回覆速度很快,而且語氣比較激動。

雖然國內的玩家數量很龐大,但是在老一輩的眼中還是不入流的東西,因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甚至還有一段人人喊打的階段。

雖然這些年遊戲產業的速度壯大替遊戲慢慢正了名,政府也開始支援,但玩家的土壤依然需要培養,gt雖然是國內比較大的遊戲媒體,可和其他行業的媒體相比,活的是緊緊巴巴得。

《讚歌》在近期內是遊戲媒體的熱點,gt的編輯沒想到它的製作者能找上自己,當然會覺得喜出望外,因為這是一個爆點訊息,運作得好的話,可以讓自家的平臺獲得不菲的流量。

“採訪開始前,能不能請您介紹下自己的個人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