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這放牛溝在哪裡啊,離咱們家還有多遠啊?”

這個事情解釋起來有點麻煩,朱傳文就岔開了話題。

“還有七八里地就到了,一直順著這條路直走就是了。”

後世的東北都稱得上地廣人稀,這個年代的東北,就更是地多人少。

從鎮上出來,回個屯子都要十幾裡地。

還好的是有爬犁,要不然出個屯子都費勁。

“文他爹,這就是咱家啊。”

又過半個小時,才算是到了傳說中的放牛溝。

朱傳文聽著朱開山的指揮,在一戶院落前停下。

放牛溝是朱家一家子,千里奔波過來的寄託。

早已經把這個地方幻想的無線美好。

什麼東北三寶,人參鹿茸隨便撿。

什麼流油的黑土地,撒一把種子就能豐收。

什麼棒打狍子瓢舀魚,山雞飛進飯鍋裡,野味無窮無盡。

都沒有看到,放牛溝只是東北地區挺普通的一個屯子。

“不是咱家還能是誰家,都快點進去吧。”

朱開山開啟了院門說道。

這處院落,跟老朱家在山東老家的院落差別並不大,還是泥屋。

目測一下就知道,朱傳文還是挺難直接當富二代。

把馬趕回馬棚之後,一群人都相繼進了屋。

進屋當然是去家裡的正房,過了外間的廚房,到裡屋之後,就是一張大火炕,燒的火熱。

朱開山也算一個細緻人,知道一家子有可能要到,火炕燒起來,應該就沒有停過。

“孩子們,快點吃吧。”

圍著炕桌各自坐下之後,朱開山又是端了一籮筐的山貨放在了炕桌上,還是經典的榛子、核桃和松子。

傳武傳傑這倆,都是長身體的年紀,肚子可以說是無底洞。

隨時投餵,也就隨時能吃。

就算這幾天有夏元璋的供養。

但因為出門在外,伙食標準也說不上太好。

當然不如山貨吃起來香,朱老二和朱老三,就跟耗子掉進米缸一樣,狂造了起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鮮兒畢竟年齡大,也是姑娘,要矜持一些,吃相要好很多。

“文他娘,你們這一路走過來,不容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