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大周財政,越來越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大周和遼國簽訂的協議,大周不能在北疆邊境,修建軍事的原因。

西北地區,就是大周修建軍事的最多的地方。

秦州又是西北地區修建軍事最多的地方。

看到了這些修建在交通要道,地勢兇險之處,肩扛人挑修建起來的堡寨,其實還是挺讓人震撼的。

但是隻從表面,就能看得出來工程,是奇蹟一般的難度,就知道修建過程中的朝廷,百姓的犧牲有多大。

付出的挺大,防禦能力,也見不得有多好。

盛長柏花了半個月時間,把秦州簡單的視察了一圈回來,知州就找上了盛長柏。

畢竟是兩個人搭班子幹事,總是要先溝通一下的。

“盛御史,不知道你對咱們秦州民風印象如何?”

知州還叫盛長柏御史,也是盛長柏的侍御史職位,沒有被新帝收回。

中央監察部門二把手,也是盛長柏的最有地位的一個身份。

新帝還是夠意思的,保留著御史的身份,在西北幾路,盛長柏就有底氣不虛任何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確定和汴梁,乃至是南邊的民風,有許多的不同,西北的民風還是要豪爽很多。”

處於邊境,隨時面臨異族生存威脅,漢族和異族雜居,相互影響。

秦州算是盛長柏在大周長期經歷過的這些地方里面,最尚武的一個地方。

也不只民間尚武,就是這邊的邊軍,也要比汴梁的禁軍悍勇一些。

大周的禁軍輪轉戍邊政策,多少還是有一些作用的。

太平環境下的汴梁禁軍,明顯比邊境的禁軍,氣勢要差不少。

當然了,西北地區也就是整個陝西幾路,大概駐守了三十幾萬的軍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裡面的禁軍,佔比其實還不到一半。

除了負責打雜,雜役的廂軍之外,西北也有自己的軍事力量。

就是可以說大部分都是由本地子弟為主要人員組成的鄉勇。

這些鄉勇也可以說是西北各方,最強大的一股力量,就是大周朝鼎鼎有名的“西軍”。

這些年西軍隊戰力,已經不輸於普通的禁軍指揮。

如果禁軍沒有改革,持續性的腐敗,荒廢下去。

這些西北鄉勇,戰鬥力超過禁軍,只是遲早問題。

“這裡畢竟是邊州,百姓和軍隊時刻面對著西夏賊兵的威脅,和其他自然也不一樣。”

秦州的知州姓王,三十多歲不到四十,也算是朝中的重點培養的物件。

畢竟秦州這種地方,屬於邊疆重鎮,朝廷任免秦州的官員,從來都很是慎重。

現在馬上就要退居二線的韓章,當初也任職過秦州知州。

王知州在大宋的這麼多文官裡面,也算一個知兵之人。

十多年前中進士之後,就一直在西北地區任職。

瞭解兵事,又瞭解西北,所以才能擔當秦州知州這樣的重任。

單從履歷上來看,王知州確實是比盛長柏的屢例,更適合擔任秦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