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主動興兵(第1/4頁)
章節報錯
和西夏兵交戰過後,盛長柏其實也就算達成了自己到西北的基本目的。
但是剛來西北還不到一年,也不能說調職就調職。
按著大周的慣例,大周的宰輔,一般也都需要在地方沉澱上十幾年以上。
盛長柏外任的時間,遠遠不夠,所以也就準備留在西北幹上一任。
既然留了下來,任期也還有很長,盛長柏也不能不做事。
雖然西北反攻的關鍵,其實是在中原,在朝堂。
單憑西北一地,戰爭潛力還是比西夏相差許多。
但在西北這個地方,其實也有許多可以做的事情。
訓練士兵、鄉勇,培養精兵,這是最基本的方面。
同樣重要的還有,在西北移民實邊,鼓勵開荒,勸農耕桑,官方大規模組織屯田。
相比於西北自產物資,從中原、南方調撥物資,要幾倍的耗費。
西北發展種田,雖然沒那麼好的基礎,土地沒有那麼肥沃,灌溉沒有那麼方便,糧食產量達不到太高,但是少了許多運輸耗費的原因,西北種田收益還是很高的。
後面的時間,除了冬季盛長柏去阻擊西夏賊兵侵擾,犯邊之外,剩下的時間都是在發展民生。
在秦州任上,盛長柏一做又是兩年。
這兩年下來,成果其實還算是不錯。
秦州各方面,不管是人口,耕地面積,糧食產量,甚至是經濟,都有了不小的增長。
除了人口增長沒那麼快,其他方面都有翻倍的增長。
事實再一次證明,只要保證百姓不被大戶壓榨,不受官府剝削,不受敵兵侵擾,百姓自己就能發展的不錯。
一年加二年,一任通判做完之後,時間也過了三年。
盛長柏本來準備結束自己西北的通判生涯,回汴梁和皇帝一塊變法去。
變法這個事,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依然還算年輕的皇帝,有些把握不住,一時盯不住,就容易步子邁太大,要扯蛋。
盛長柏回汴梁之後,可以就近監督,勸一勸皇帝,不要急功近利,做事不能太過著急。
想要改革,避免不了的就是要影響一些人的利益。
皇親,外戚,勳貴,官僚,地主,大商人,就沒一方是好惹的人。
新帝年紀輕輕,躊躇滿志,銳意進取,大刀闊斧,當然算是好事。
但是這個性格用在變法之上,就沒那麼恰當。
為了不要激起太多的反對者,變法這個事情,就沒辦法所有方面同步進行。
只能把各方分化開來,逐個擊破,分化瓦解。
採取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循序漸進。
這三年,皇帝改革了官制,改革頒佈了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等等。
已經算是動了商人和地主的不小利益。
朝堂需要穩定,不適合近期再去觸動,大周其他統治階層的利益。
先把最好拿捏的地主和商人階層,拿捏明白了不遲。
但是就在盛長柏,準備讓老丈人給自己挑一個合適的位置,回汴梁的時候。
西北的局勢發生了變化,不是大周這邊出了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