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長柏就很明白老皇帝的意思,老皇帝一直和朝臣,僵持著不立儲君。

明顯還是希冀著,自己可以生一個兒子。

皇帝又不是不能生孩子,不說生了十幾個閨女,就是兒子,皇帝也生過三個。

只不過皇帝的兒子,都沒有長大,全部夭折了罷了。

說皇帝老,其實皇帝也才五十,在古代算是老年。

但這個年紀,男人明顯還沒有完全失去生育的能力。

有可能生育下自己孩子的情況下,老皇帝怎麼可能,捨得把江山交給自己的大侄。

不要說是皇帝的位置,一大片的江山。

就是普通人家的兩間茅草屋,幾畝田地,能傳過自己親子的情況下,也沒人願意傳給過繼的大侄。

盛長柏很贊同盛紘的為官原則,謹慎,低調,不結黨,不惹是非。

策對裡面,盛長柏沒有旗幟鮮明的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文章裡面還是表現出了一些對立嫡的支援。

只是這一個觀點正確,盛長柏就超過了這殿試裡面一大半的人。

為了取得一個好的名次,對老皇帝支援一下,不磕磣。

當初還有詩賦考試的時候,那些考生,對皇帝更諂媚。

考詩賦,就是替皇帝,替朝廷歌頌功德。

比的就是誰最會拍皇帝的馬屁,誰把皇帝拍的最舒服,拍的最清新脫俗,誰的成績就更好。

支援一下,皇帝立嫡,盛長柏也不虧心。

什麼立長邕王、立賢兗王,都是不太靠譜的事。

這兩個親王,邕王佔了一個年長,子嗣眾多,但是庸碌不堪,不思上進。

兗王雖然有一些能力,能力不多暫且不說,還沒被立儲,就開始飛揚跋扈,不懂得偽裝低調,也不是人君之像。

這哥倆真要選一個的話,相對來說,還是邕王更靠譜一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周朝祖訓,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皇帝庸碌一點問題不大,只要不是昏庸就行。

找一個精明強幹的宰相,挑選一批精明強幹的大臣。

也耽誤不了治理國家的朝廷大事。

殿試出來,盛長柏就真的放鬆了,經義典籍的事情,都可以放一放了。

...

相比於省試的一萬多份試卷,單是批改就要小一個月。

殿試這三百多分考卷,批改起來速度就快多了。

殿試後的第三天,成績也就出來了。

表面看皇帝是主考官,但是皇帝可不會把每份試卷都看一遍。

都是閱卷官,批改過後,挑出來五份或者是十份的考卷。

讓皇帝定一下前幾名的名次,後面那三百多分考卷,老皇帝哪有精力,一份一份去看。

普通皇帝一般也就看五份,十份試卷,老皇帝也算仁厚,年輕的時候,可能還會選擇多看幾分看卷。

到了這個時候,身體不好,還要把精力花在後宮造人身上,當然不會選擇多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