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明星,都扎堆的似的往綜藝節目裡拼殺,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綜藝攬人氣的迅速。

一檔綜藝節目,從開播到收尾,幾個月時間足以培養一批忠實的粉絲。

無論是對新人也好,對已經過氣的明星也罷,粉絲的多寡,才是恆定明星商業價值最忠實的籌碼。

越是年輕的新人,越是容易吸粉。

而過氣明星,想要重新成為一時風雲人物,粉絲們對他們的要求,可比起新人高得多的多。

如今娛樂圈,新人競爭的殘酷,比起十年前來得更加激烈和迅猛。

為了爭出位,臺上臺下的勾心鬥角不勝列舉。

有的是藝人本身為了紅,不介意做出些腌臢事來踩人一腳。

有的則是藝人身後的經紀人公司,採取那些捧高踩低的手段,博取藝人能夠突然爆紅之後的利益。

經歷過十年時間風起雲湧的娛樂圈,國內各個領域的資本佔據重頭地位的形勢,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了。

再也沒有十年前,國內哪怕有錢人不少,但出色的作品,往往都需要依靠港臺娛樂圈幕後臺前人士撐場面的悽慘境地。

十年的默默耕耘,默默學習,一朝逢雨便化龍,這是這二十年來國內娛樂圈最為真實的寫照。

港臺年輕一輩的娛樂圈從業者,越來越難以在國內這個大市場混出頭。

哪怕是有著港臺資本、圈內人大力支援,國內諸多娛樂產業相關企業,說不鳥就不鳥。

雖說沒有啥米翻身把歌唱的老套路,但在各方面,默契的打壓香江、灣灣新出頭或是老一輩藝人,也成為現在國內的主流。

十年前,國內娛樂圈出產的大爆作品,百分五十以上,至少灣灣和香江藝人會佔據一個絕對的主角。

十年後的現在,香江和灣灣藝人,需要求爺爺告奶奶,或是自主投資,才能收穫到這些角色。

兩岸三地形勢的倒轉,當然讓某些還抱著老觀念看待國內的從業者不滿。

可咱們卻不會再如同十多年前一樣慣著那批人的毛病,愛來不愛!

國內市場早已在十年如一日的培養,以及上頭的大力支援之後蓬勃興盛。

圈內的造血機制,也隨著借鑑棒子、倭國的圈內培養制度走向完善化。

一手掌控者資源,一手掌控者幕後從業者,國內的圈內資本,再也不用受到束縛,只要大舉投資,賺取利益輕輕鬆鬆。

躺著收穫,誰都希望這樣的事兒更多些。

這也是最近這幾年,港臺資本逐漸逐漸銷聲匿跡的原因。

哪怕是投資,也要找尋到國內的合作者。

而不是如同十年前,隨便一家灣灣稍有影響力的娛樂公司,就能揮舞著鈔票和業內幕後資源肆意爭奪主角的時代了。

綜藝,國內更是後來居上,灣灣的綜藝節目被國內殺奔的屁滾尿流。

近幾年國內根本就見不到灣灣以往那些火爆兩岸三地的綜藝節目了。

不少灣灣綜藝咖以及主持人,也開始北上撈金討生活。

可世事的變幻卻讓人倉促難言,灣灣的綜藝咖和主持人們,並沒有想象之中那麼受國內粉絲們歡迎。

在這個內容為王,時時刻刻苦將創新放在第一位的綜藝時代。

插科打諢,爆料些似是而非的內容,已經引不起綜藝粉們的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