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陣雞飛狗跳,趙旭捂著肯定發紫了的腰躲得遠遠的。

這群女人真是太恐怖了,不止威脅他不讓他躲避,還要他自己送上門讓他們蹂躪,旭爺遇到她們,還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都說不清。

國產動漫,自新世紀以來,就被上頭扶持著,每年扶持資金數以千萬記。

可惜,近二十多年來,除了寥寥幾部能夠集口碑與票房、收視率於一體的專案,大多數都是濫竽充數。

在少兒動漫領域,國內採取的都是低齡化的策略。

在成人化動漫領域,國內除了這一兩年誕生的《大魚海棠》、《大聖歸來》等幾部動漫,其他都已經摺戟成沙。

但哪怕如此,這二十多年來,國內所培養的動畫、漫畫方面的人才,單看《哪吒之魔童降世》近5000多人的幕後工作人員,就有著成功的一面。

老話說得好,人才的多寡,才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產業能否強大起來的基礎。

只有源源不絕的人才不斷出現,遇上恰到好處的崛起時刻,一飛沖天早晚都會來到。

就像現在國內的電影產業一樣,沒有當年香江商業片導演以及數目難以統計的幕後人員不斷北上,國內商業片,想要順順利利在08年崛起,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在新世紀之前,國內整個電影產業,都是以文藝片為賣點,去往歐洲角逐三大電影節獎項為最終目標。

看看第一個成功開啟賀歲片市場的馮大炮,在《集結號》取得成功之前,一直都不為國內電影傳統大佬們接受。

老謀子、陳凱閣,要不是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是成功的文藝片導演,他們在商業片旅途上的坎坷,也不會比馮大炮好多少。

商業片的崛起,誰都知道會對文藝片的衝擊有多大。

國內電影文化產業,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學的是歐洲文藝片的那套。

可在好萊塢商業電影在全世界攻城略地的八十年代之後,歐洲文藝片的落寞,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電影,涵蓋全球各地特色文化是事實。

可誰也不能否認,沒有傳播度的電影文化,最多也就能夠在某些地域稍稍火一把而已。

歐洲文藝片就是如此,除了某些文藝片愛好者,歐洲文藝片最大的市場從未遠離過歐洲地域。

而好萊塢商業片,哪怕所蘊含的文化氛圍不高,但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是再多文藝片都比不上的。

跟好萊塢商業片,如初一轍的是,霓虹國的動漫產業,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之高,是整個亞洲文化獨樹一幟的。

憑藉著其特色文化動漫產業,霓虹國在全世界喜愛動漫文化的年輕人之中,潛在影響力之大,早已是一國懟多國的格局了。

歐美動漫文化,是一個籠統的範疇,涵蓋歐美各國所有動漫製作產業。

霓虹國能夠以自身的文化基礎,以2d動畫為表現形式,將各種人文觀念,文化特色融匯在一起,這很值得國內動漫產業人才學習。

這幾年的《大魚海棠》、《大聖歸來》等幾部動漫電影,就將華夏特有的文化融合的非常好。

既符合華夏文化特有的五千年色彩,也敲到好處的融入現代普世價值觀,雖偶有瑕疵,但大格局上,也算是開啟了局面。

趙旭拍攝《洪荒》,本就不是一個單一的電影專案,其不止涵蓋《西遊》、《封神》那麼簡單。

而是在《洪荒》的基礎上,統一架構出一個從華夏上古神話到現代神話的世界,其內包涵著華夏五千年來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

這些故事,都將會如同漫威電影宇宙,在未來二三十年內一一變現,讓華夏神話真正的影響力擴散到全世界。

當然,這肯定不是很容易的事兒。

就像是華夏武俠小說,在除了深受華夏文化影響的亞洲地區之外,在全世界的傳播度其實並不高。

華夏神話想要將影響力擴散到全世界,其中的各方面問題,都不是輕易能夠解決的。

但是,霓虹國,都能以一個小國,養活那麼多的電影、電視劇、綜藝動漫等影視相關人才,華夏這片無論是人口還是國土面積,都遠超霓虹國的存在,怎麼可能內部消化不了華夏神話之中所出產的那些影視專案。

無論是琴聲娛樂集團還是番茄娛樂集團,更或是琴聲集團的主體,都有著獨屬於各自旗下的動漫製作公司。

就像洪荒動漫系列的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動漫,就是以琴聲為主導的三方為主要合作方,匯聚國內大大小小的動漫製作工作室、公司,一起歷經四年時間製作完成的。

從洪荒神話體系之中第一部動漫《大聖歸來》開始,洪荒動漫早就在六年前,就正式在動漫產業裡開始佈局,這是伴隨當年趙旭《西遊》系列電影而開始的。

就算劉倩和萬倩沒有聯合收拾他一頓,他也會自發的跟各方宣傳口打好招呼。

只不過人嘛,有時候也會犯點賤,自找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