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紈絝子弟都是臨場興奮型,唯恐天下不亂的主,人越多越鬧得歡實。

沒辦法,平時無理也要鬧出三分理,更何況現在道理就佔在自己一邊!

此時不鬧更待何時!

打假文化圈,剷除書畫界毒瘤,淨化人心世道,整治江南學風,一個才子的自我修養……

想想這些平時八竿子都不沾邊的名聲,現在唾手可得,簡直不要太興奮。

除了他們這些紈絝之外,還有一半的普通書生,也是興奮莫名,鬧得更兇。

世風日下,現在朝廷對讀書人優容,所以讀書人鬧起事來,才不會管你什麼官不官的!

說到底也是被逼的。

江南讀書界的科舉競爭太激烈,讀書人除了埋頭科舉之外,出路便只有那麼兩三條。

其中價效比最高的一條就是想方設法的刷名氣。

聲名顯赫的讀書人自然就成了名士才子。

成為了名士才子之後,紅袖添香,結識達官貴人,種種好處自然就滾滾而來,對於科舉也是重大加分項。

朝廷上還不乏罵皇帝刷名聲的大臣呢!

江南歷來更是不缺拼死求名的無名之輩!

拼著當街攔住某某知府巡撫的坐轎,然後一通慷慨激昂的為民請命,之後便聲名大噪,搖身一變成了名揚江南的名士!

這種事情在江南不要太多,有明一朝,越演越烈,發展到衝擊官衙,連皇帝派到地方的太監都照打不誤的程度,著名的《五人墓碑記》便是記載衝擊巡撫衙門,打死官員錦衣衛的事件。

可見江南士子,拼死求名絕對是認真的。

江南士子的心態放在後世,大致便是“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的型別。

在江南人看來,讀書不求名,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這在張溥寫的《五人墓碑記》裡寫得很明白:

“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意思便是說,人的一生,大抵是默默無聞的。

因此一有機會便當“激昂大義,蹈死不顧”!

就算是殺頭也應當“意氣揚揚,以賊之名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此時機會就在眼前,還會客氣麼?!

當然,朱胖子和徐鵬舉他們這些紈絝不缺名聲,不過都是壞名風,好名聲則是欠費停機的那種。

一群人越罵越上頭,口沫橫飛,簡直就把“快哉風雅集店”當成了文玩界的敗類。

今天,活該輪到他們洗白一把,揚名立萬了!

二三十人都已經興奮的有些不能自抑!只要今天的事情鬧大,無論怎麼收場,他們今日就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