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不說,就是生病,以前找郎中都麻煩,現在不到一刻種就會有郎中上門服務。

所花錢財大多也是郡縣之中調配。

這種狀態,在西域是適用的。對於這種政務的處理也是最麻煩的。

還好,董卓留下一批政宗高人還有趙普這位封王存在,才能掌控住局面。

對於涼州的發展,董卓決定也沿用這種狀態,不過要適當改變。畢竟這是涼州,百姓是受難者不是戰敗者。

董卓沒有理由讓他們遷徙,只能儘量把幾個村莊連結起來,形成一個城池。

對於這種異想天開的想法,李斯表示認同,可以一試,反正也沒有什麼害處。

打下羌族、金族,獲得草原的通商權,董卓可以浪一浪,大不了再改回來唄!

對於屬下的另一大封賞,也著重在於這一點。

草原!

草原高寒,適合放牧,不適合開墾土壤種田。

董卓明白這一點,他不想去改變這種事情,他需要的是建城!

將涼州北部的草原劃分,在每一個劃分出來的中心建城。

整個草原建出上百個縣城級別的城池。

由董卓專門派遣陣法大師進行佈陣。

這些城池之中主要的還是以遷徙過去的漢人和部分金人為主。

看似限制他們的行動,實際上卻是更好的生存。

草原有草,代表有水。

甚至不少地方還有雪山、雪原等存在。

配合陣法大師的求雨陣法,在水源一方面是不用擔心的。

在城池四周興建馬場、牧場,排遣士卒鎮守。

放牧的人自然不是士卒,他們白天訓練,晚上還要看守牧場太辛苦。

放牧之人就是城池之中的百姓。

由城主劃分指派勞動力,分成幾批,每十多天一輪換,保證每個人都能得到工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城中剩下的人,做的也都是一些必要的瑣事。

放牧的牛羊生產出來的產品,由專門的商人運送至涼州、西域甚至是整個大漢。

也會後專門的商人負責運輸糧食、食鹽、鐵具等必備物品來城池。

這個框架被董卓構建出來,其中必然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可是對於董卓來說,暫時,這已經足夠了!

針對屬下的封賞也與這些城池有關。

按照功勞將這些大小不一的城池分配給屬下,由他們指定人去當城主。

城池之中每個人需要繳稅,上交的稅務三成歸董卓,剩下四成甚至是五成是城池之中的開銷。

餘下的所有錢財都是屬於諸位將軍的。

這種手段,來錢不快,但卻是源源不斷的。沒什麼意外的話,還可以把這些城池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

董卓的念想提出,得到諸位將軍的贊同。

不是說他們有多遠視,而是他們對董卓很信任,董卓給的一定是好的,董仲穎是不會坑害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