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性大,其實就是易發脾氣,非常容易生氣,

大致是性情急躁、易於發怒、不能自制的症狀,又稱“喜怒”、“易怒”,屬於疾病的範疇。

《黃帝內經》之後的醫學家在描述肝時,常會將其與情,尤其是其中的怒氣連線,

肝病者,令人善怒;

在志為怒,怒傷肝;

這些,說的都是發脾氣的症狀。

那麼怎麼是“發脾氣”,而不是“發肝氣”呢?

眾所周知,人的五髒六腑,皆有其絕對不可取代的功能,

肝主「藏血」及「疏洩」,是對肝生理作用的常見敘述,而此時所說的血也與精神活動有關,

例如《靈樞?平人絕谷》所的血脈和利,精神乃居。

肝主疏洩是朱丹溪所提出的想法,他在《格致餘致?陽有餘陰不足論》中寫道:

「主藏者也,司疏洩者肝也,二藏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

所以生氣我們更傾向於說是肝火旺盛,而肝氣在中醫學裡面則指兩肋脹痛、胸悶不舒。

中醫理論認為:“肝為剛髒,喜條達而惡抑鬱,在志為怒。”,

意思是說,肝屬於剛強、躁急的髒器,喜歡舒暢柔和的情緒,而不喜歡抑鬱的情緒,其情緒表現主要為發怒,

所以,善怒主要與肝有關,主要為肝鬱氣滯、肝火上炎、脾虛肝乘等三種證候。

而格格的父親,趙和明,是屬於脾虛肝乘!

脾虛肝乘,簡單的說就是相剋屬性的髒腑,一個有病可以傳到另一個去,

就是說,肝髒的脾氣不足必然乘到肝,因為肝是木,脾是土,木克土,

所以孫思邈在《金匱要略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有著名的論斷: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又雲:“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看到肝病就要補充脾氣的不足。

脾虛肝乘證的病因多是由於脾氣虛弱,肝氣太盛,影響脾的執行功能所致。

所以,發脾氣指生氣從中醫來講,脾氣能發則脾氣充足,反而有利於發怒的消解,

可能是古人的一種希望或者說是委婉語:

生完氣就不生了,就發“脾氣”嘛。

打個最簡單的比喻,就像現在我們失業下崗,我們叫待業,

主管戰爭的部門,就叫做“國~防~部”,是同樣的道理。

這些論斷,都是許樂推理出來的,有理有據,

所以,他才敢說出那種,很快就讓趙和明恢複,不耽誤下地幹活,那種讓孫月娥絕對接受不了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