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音樂圈的教父級音樂人,還是有幾位的。

不過好像,沒有一個是港島歌壇的。

羅大有和李宗勝,被並稱為寶島的“樂壇教父”,他倆的地位,以及為華語歌壇做出的貢獻,也確實配得上這樣的稱號。

崔建則被稱作內地的“華語搖滾教父”。

陶吉吉也有華語歌壇“r&b音樂教父”之稱,只是r&b型別在華語歌壇並不算主流,所以他這個教父,影響力相比起前面幾位,差的有點遠。

其實,以錢仲武現在在華語歌壇取得的成績,也已經有了被稱作“樂壇教父”的資格。

只是,他的年紀實在太輕,才剛過完二十三週歲的生日,這個年紀要是被稱作“樂壇教父”,那後面就沒有進步的空間了。

幾首主打歌敲定,其他湊數的歌曲,可供選擇的範圍就大得多了,專輯很快進入實質的製作階段。

錢仲武依然一個人包辦了這張專輯的詞曲創作、演唱、製作,甚至連配器中的吉他,都是他親自錄製的。

經過幾年的堅持練習,錢仲武的吉他彈奏水平,也差不多達到了專業水準,雖然距離真正的高手,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用來進行錄音,已經夠格了。

至於他親自上陣的話,音軌要多錄幾遍,才能符合要求,要造成一些浪費,不再錢仲武的考慮範圍。

相對於那些資源浪費,能夠把自己的名字,印在專輯製作名目的樂手一欄裡,更充分地彰顯自己的音樂才華,才是更重要的。

在參與伴奏錄製的過程中,錢仲武甚至來了性質,專門“抄”了一首吉他獨奏曲,準備在演唱會上,給自己的歌迷一個驚喜。

錢仲武除了依靠前世記憶而來的“創作才華”,自身條件,真的不算出眾,經過這幾年堅持不懈的學習、練習,唱功也只錘鍊到八十分。

這樣的條件,就算想要追求精益求精,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先天的嗓音條件上,就存在著瑕疵,無法彌補。

這使得錢仲武在進行專輯製作的過程中,從來不會刻意追求完美,只需要做到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大努力就行。

這也是錢仲武從未獲得過“編曲”、“監製”獎項的原因,他的專輯,在製作方面,從來都不是最頂級的,能被苛刻的樂評人挑出不少瑕疵。

這也是錢仲武在音樂上,唯一被樂評人詬病的地方。

有很多樂評人都曾向錢仲武喊過話,讓他不要再自己擔任製作人了,聘請一位頂級的製作人,來為他嚴格把關,從而讓他的專輯製作水準,與他的創作水準,契合度更高,使得他的音樂,呈現出更完美的狀態。

不過,那些喊話,都被錢仲武置若罔聞。

倒不是錢仲武捨不得那一份製作人分成——當然了,10的製作人分成,以他的專輯銷量,也不上一筆小錢。

只是,錢仲武對自身條件,有著清楚的認識,知道就算換了一個最頂級的製作人,也不能把他只有八十分的唱功,提升到一百分。

欠缺的那二十分,非人力可彌補。

如果是在後世,還可以運用技術手段,透過後期調音,來彌補他的先天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