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京城定(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個訊息傳到朝堂時,幾位重臣都面露憂色,紛紛建議應該由誰誰領兵去迎戰,有人推薦左營統領羅萬松,說羅萬松將門虎子,武功高強,正堪重用。有人推薦鎮國將軍,說鎮國將軍寶刀不老,必然能所向披靡,一舉平定……
頓時,朝堂之上大家紛紛進言,意見非常統一,那就是除惡務盡。
但啟宵帝司城玄瑞卻只淡淡而笑,絲毫沒有放在心上,直接把這件事壓了下去,反倒派了人去做另一件事。他派了兵部尚書的次子,也就是他的大舅子燕高義小將軍去雲州接管原九門提督王金鬥的五十萬大軍,並直接向西防進發,協助燕王守邊。
如果派別人前去,也許未必能辦得成。但是派燕高義,卻是合適的人選,因為燕高義年紀雖輕,卻累積了不少戰功,在軍中素有威望。另外,他是兵部尚書之子,又是新帝的小舅子,攜聖旨而去,王金鬥除非是不想要腦袋了,不然焉敢抗命?
這個決定讓朝臣們面面相覷,雖然接管王金鬥的事情也的確是事不宜遲,這是一舉清除司城豐元勢力必然要做的一件事,可是,排兵剿滅司城建元的青州軍,也同樣是一等一的大事呀,所以,新帝的行為,讓很多老臣不解並捏了一把汗。
倒是啟宵帝為他們解了惑,他只淡然道:“司城建元畢竟是我的皇弟,我相信他是聰明人,知道該怎麼做。”
眾人都覺得不以為然,試問哪個造反的不都是聰明人?只有聰明人才會肖想皇位,才希望自己成為天下間最強的那個,司城建元都已經打到了通州,他可能放棄嗎?
看出群臣的疑惑,啟宵帝心情極好地道:“眾位愛卿一心為了東夏,朕心甚慰。不過現在議這件事為時過早,五天之後再議不遲!”
陛下既然這樣說了,又把此事壓後再議,他們也不敢再多說什麼。
五天後,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秦王司城建元,上表歸順。
眾臣想到三天前啟宵帝的輕描淡寫,頓時恍然大悟,原來啟宵帝是早知道司城建元在如今的形勢之下,必然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來,所以絲毫不急,之所以等五天,那是在等訊息的傳送,五天訊息來回,足夠了。
陛下真是宅心仁厚,網開一面,注重兄弟感情,給了秦王緩沖之機,不費一兵一卒,便解決了這件事。一時,眾臣們對啟宵帝無比的服氣,但也對司城建元能歸順表示有些出乎意料。
其實司城建元也是沒有辦法。
青州軍再是勇猛,也只得十萬人,他再是精明能幹,也只能佔據青州。想要再寸進,那就難了。在司城豐元把持京城之時,他有足夠的理由,名正言順地出兵,可是現在,正統已現,遺詔已出,新帝登基,天下歸心,民心所向,他再咬牙堅持打下去,那不過倒行逆施,根本不可能勝利。
當啟宵帝奉遺詔登基,司城建元得到訊息之時,是難以置信的,也是難以接受的。
他一直以為父皇屬意的人選是他,所以當時,他驚得手中的茶杯都掉落地上,把所有人趕了出去,自己一個人在屋子裡發呆。不過到後來他也想清楚了,父皇若真是屬意的是他,怎麼會把他抬出來成為靶子,讓司城豐元那麼對他,而且,還讓母妃慘死?
父皇若是真的屬意他,為什麼只把母妃晉為妃位,卻不培植舅家的實力,讓他有力無處使,無人可用?雖然他努力經營,有了自己的勢力,可是那勢力,都是他努力辛苦所建,父皇幾乎沒有絲毫的扶持和幫助啊。
可笑他卻在父皇營造的假象裡,以為自己就是遺詔指定之人,在青州無比隱忍,無比堅韌,好不容易吞併了寧王,有了根據地,有了班底,並集結了十萬大軍,正準備大幹一場,卻遭遇這當頭一棒。
司城建元不甘啊,不忿啊,但現在大局已定,天下已定,他再是不甘不忿,再是不情不願,又能如何?戰下去,是死,而且,是帶著造反的罪名而死;主動歸順,至少不會背負造反的名頭,至少可以保全自己身邊的人。
而他的身份本身,也是可進可退的,不像司城尚賢已經沒有退路。所以他現在退這一步,絲毫不突兀。
啟宵帝自然接受他的歸順,並且親自迎出城門,這樣的殊榮,雖然司城建元內心裡又惱又憤,卻不得不表示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