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質疑(第1/2頁)
章節報錯
群臣也都沒有說什麼,他們看到司城豐元這麼逼迫司城玄瑞,心中都很複雜,司城豐元的顧慮是真,京城是離不開他,而現在最合適的人選的確只有趙王一個,別的在京的皇子都沒有封王,沒有這個資格。
但是,司城豐元的咄咄逼人,實在有些讓人不舒服,司城玄瑞的萬般不願又無可奈何的樣子也顯得很弱勢,尤其是人人都知道這一去,於這個長年臥病的趙王來說,很可能是滅頂之災時,人人都生出一種兔死狐悲的感覺。看向司城玄瑞的目光,都透出一絲同情來。
景山郡王和眾人並不知道,當初恭帝死時,曾經對司城玄瑞說過一段話,其中有幾句似詩非詩的東西:百年基業百年根,瓊樓玉宇存英魂。今朝丟盡君王臉,且待新君靖乾坤。
對於恭帝莫名其妙突兀的這幾句話,司城玄瑞當時覺得很奇怪,只是牢牢記住了。後來何公公傳出話,說是有遺詔,傳國玉璽和遺詔放在一起,又見著司城豐元遲遲不敢登基時,他便明白,只怕傳國玉璽與遺詔的事,還得著落在這四句話裡。
既然要解開這四句話之謎,就得去太廟或瓊樓,可是瓊樓在皇陵附近,太廟也是遠離皇城,離皇陵更近。他是個皇子,又是一個多病的皇子,貿然去太廟或瓊樓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引起懷疑,那簡直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太明顯了有沒有?打草驚蛇是必然的。
以司城豐元的精明,一定會想到當初恭帝病時,他也曾去看望恭帝,是不是得了恭帝什麼指示。
而且,太後身邊的侍衛在暗中保護恭帝,恭帝對他說的那番話,侍衛一定已經稟報太後了,本來太後知道了也不一定有什麼大事,畢竟,如果真的是有遺詔和玉璽,大膽猜測一下,那遺詔指定的人如果是他,這件事情就得好好籌謀,不是有遺詔和玉璽就萬無一失的,所以太後知道心裡有底,對於他來說,雖則不一定是好事,但也不一定是壞事。
若是太後站在他這邊,他日他發難的時候,便多一份助力,若是太後不能站在他這邊,他也會好好處理這件事。但他相信父皇,當初父皇雖然中了毒,心智卻是清醒的,也知道太後有安排侍衛在暗中保護,自然能聽到那些話,父皇信任太後,知道太後不會成為他的阻力,就算太後真的成為阻力,那也是他要解決的事情。心中有底總比到時候措手不及的好。
司城豐元控制京城之後,對皇室子弟的監視非常嚴密,他多年裝病雖然使司城豐元少了幾分警惕,可要出皇城,就會引他注意了。
論起勢力來,司城玄瑞明面上的勢力連司城建元也不如,而且有些勢力也是他現在不能動用的。他即使真能找到玉璽,遺詔的指定之人真的是他,他也只有一擊的機會,一擊不中,萬劫不複,真正的成則為王敗則為鬼。
他也不是沒想過喬裝而去,不過,太廟與瓊樓都有人日夜把守,他是司城氏子孫,真用這種方法,也顯得對祖宗極為不孝,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時機。
太廟與瓊樓在每年的九月修繕,而且要派了皇家子弟去戒齋的事,司城玄瑞當然也是十分清楚的,他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他也知道,目前這情形,司城豐元是絕不會離京的,這就是他的機會。
至於今天來上朝,原本也是他計劃好後才行事的。要不然,周衛智為什麼剛好在今天提出這件事來?
朝堂上的情形他是猜到了結果的,只是他沒想到,司城豐元還真是狠毒異常,對於他的“病體”沒有半點關心和顧慮,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完全不顧別人的死活。皇家無情,他們兄弟之間,果然是連半點情也沒有。哪怕他死,司城豐元也是不會皺一下眉頭的。
當時他表現出來的萬般不願,被逼迫,被強制,目的只有一個,讓司城豐元不會懷疑他去太廟和瓊樓的真正目的。
司城玄瑞這些年裡,因為藉著病為幌子,腳步差不多走遍了天下,他是個謹慎又深沉的人,要不然,當初司城玄曦在膠東來犯兩位大將軍失利,數座城池失守之後,自動請纓,不但收回城池,還以五千輕騎滅了膠東一國,這是何等大的功勞。可他卻讓司城玄曦在城外就自解兵權,不讓皇上疑忌,又建議司城玄曦做個閑散王爺,不要再掌兵,也不要過問朝堂中事。
事實上,當初若是司城玄曦真的大張旗鼓回來,恭帝即使心中再有這個兒子,也必然是會疑忌的,就算他不疑忌,皇後,王貴妃一黨也必然會以各種明槍暗箭來對付司城玄曦。
而朝堂之上,他發言極少,恭帝卻一直比較看重他的意見,雖然恭帝表現得很平常,讓人以為他只是對這個病弱的兒子多了幾分痛惜和愛護,可是,由此可見,司城玄曦又怎麼會是個沒有腦子的人?
一個沒有母妃護著的年幼皇子,能在虎狼遍地的後宮之中保得一條命,這本來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恭帝知道他的底細,但是恭帝從來沒有把他的底細透露出去,他扶持著八皇子崛起,扶持八皇子之母成為妃,沒有人懷疑司城玄瑞。
司城玄瑞心中隱隱有猜測,但是他並不樂觀,也沒有因為這份猜測的極大可能性而得意忘形。因為他明白,如果這是真的,等待他的,才是真正的嚴峻的局面。他不怕這些,但是他遊遍天下,看過太多百姓疾苦,並不想因為自己的魯莽和考慮不周,造成更大的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