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第二階段結束以後,修行的高僧會喝下一種特製的茶,這種茶能夠殺死體內可能會造成身體腐爛的蛆蟲以及蟲卵。

當然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減少身體裡的細菌微生物,以此達到防腐作用。

等熬過來之後,老法師會坐入特製的陶缸中。

而僧侶會將師父打坐的陶缸埋在地底下,缸內掛一個鈴鐺和竹竿,竹竿是為了讓老法師呼吸到地面的氧氣,而鈴鐺用來告知地面的人法師是否還活著。

直到鈴聲不再想起,地面的僧侶才會將陶缸封死,直到好幾年以後,才從地裡請出來,看看法師是否修煉成了“金剛不壞”之身。

如果這位法師成功修成,則會被視為“肉身佛”,先是妝漆,數年後再妝上金粉,請進廟堂接受膜拜。

如果沒有成功,陶缸則會繼續封存,埋於地下。

所以他也就是當成故事來聽罷了。

在洪山腳下,他便是下了車,步行來到了寶塔寺。

寺內建築多為泥土所築,飛簷斗拱,香火氣息濃郁。

周北平由正門而入,進入寺廟前的大院,映入眼簾的乃是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師殿以及藏經閣。

這裡是最多人許願的地方,大雄寶殿之內,香菸嫋嫋,早已有著不少的人在這裡燒香許願,算得上是人山人海。

周北平站在殿外,朝裡面掃了一眼,便是沒有進去的興趣了。

殿內的樑柱欄板和殿內神龕的雕刻,細膩生動,精緻典雅,具有典型的千湖之省道教建築藝術特色。

只可惜,傳神雖然傳神,但也不過就是神似形似,卻沒有半點靈氣。

說到底,也終歸,不過就是泥塑的雕像罷了。

能說明什麼呢?

工匠的技藝好?

看了幾眼,周北平便是從門廊過道中來到了殿後,出現在眼前的乃是一級級石階梯,依山而上,可以見到一座寶塔。

這座寶塔頗為有名,寶塔寺的名字,也因此而來。

寺內有一座大鐵佛,高5米,作垂膝坐狀,傳為唐天寶年間鑄造。還有兩口鐵鐘:一是南宋嘉熙四年孟拱鑄制的“萬斤鍾”,銅鑲口邊,鐘上銘文多脫落;一是小鐘,清光緒六年鑄造。

這倒是引起了周北平的興趣,因為在這鐵佛之上,他竟是見到了一團金黃色的光芒。

“這莫非就是傳說中的香火願力?”

周北平想起了。

草堂筆記中,紀曉嵐曾經記載過的一段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大概意思就是。

廟宇裡面的神佛,之所以能屢屢顯靈,是因為承受了人們的香火供奉和信仰。本來這個世間是沒有神的,信仰的人多了,人們的念頭聚集起來,神佛就誕生了。

要滅神佛也簡單得很,只要拆毀它的廟宇,使人們不再信仰它,用香火供奉它,它久而久之,就自然的消失了。

如今的許多小說裡所提到的香火願力,出處大概便是來自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