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地離京師幾十裡的距離,一大早的所有錦衣衛都換上了新裝。

這是連夜從京師送來的。

洗去征塵,換著錦衣,整個三千營的兄弟們捯飭好後,拔營起寨。

鄭長生鮮衣怒馬,手握著老朱送的那把鑲金嵌玉的馬鞭子,朱允炆最怕的就是這玩意兒。

皇爺爺賜給老師管教他的,要是不聽話,鄭長生可以直接執鞭就抽。

你說嚇人不嚇人?

一路走來,白雪皚皚,道旁村莊炊煙裊裊,好一派詩情畫意。

鄭長生不禁感慨,華夏族群對於戰亂後醫治創傷真是治癒力驚人啊。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現在儼然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猶記得去杭州查辦李善長的時候,沿途所見到的村落破舊不堪,家有炊煙者都少。

當時他還感慨萬千來著,可是這才多少光景?

隨著皇上大力推行土豆的種植,百姓們裹腹的口糧算是有了著落了,不用再為了一口吃食而死人了。

家家有炊煙,就是最好的明證。

但願華夏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鄭長生的思緒不知不覺間,就飄飛了好遠好遠......

每隔十里都有快馬傳遞訊息,一程接一程的傳遞,直到京師帝都的南門。

南門外綵棚高搭,旌旗綵帶飄揚,儼然一片歡樂的海洋。

圍觀的民眾們都翹首以待,都等著親眼觀瞻一下永和伯。

關於永和伯鄭長生的傳聞,民間流傳甚廣,尤其是京師地段。

都知道正是永和伯鄭長生髮現並種植土豆,然後再請求皇上全國推行。

這是他們的救命恩人啊。

小農經濟時代,受生產力限制,土地的產出有限,出去地租和稅糧後,一家人剩下的也真心不多。

固有青黃不接一說。

就是新糧未下,舊糧已盡的意思。

那怎麼辦呢?只能是想盡一切辦法活命。

人活著,就是跟飢餓在做鬥爭。

在沒有土豆之前,人們活的苦啊。

可是又有什麼辦法?

只能是苦苦的捱著。

現在則不同了,有了土豆這絕好的口糧,人們再也不擔心捱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