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華夏五年前的文明,每一句俗語、諺語都是有出處,都是有哲理的。

就拿鄭長生來說,出征之日,大明帝國的皇帝陛下朱元璋親自致祝酒詞。

雖然沒有當著大明文武百官的面,但是意義可是非同凡響的。

北門外十里處的接官亭,旌旗招展,甲冑鮮明。

老朱能夠在北門親自送鄭長生出徵,這裡面所包含的意義,也可見一斑了。

十里接官亭外,錦衣護衛早在三里之外就已經佈下崗哨。

當然這也不僅僅是錦衣衛,還有老朱的貼身近衛。

可以說是三里一崗,兩裡一哨。

防守的密不透風。

尋常的百姓,你想都不要想,十里之內,都是禁區。

老朱手裡端著一杯御酒:“雨濃,此一去,千里迢迢,咱把所有的排程權都交給你了。

你就是憑著咱當初賜給你的那面金牌,你可以調動所有的大明國都以南的軍隊。

咱的旨意早已經下發,咱現在就盼望著你能夠一戰功成,能夠徹底的平定國內。

彌勒教,是咱的心腹大患。

這麼多年來,越剿越多,也不知道是咱的施政措施不能滿足百姓的需求,還是咱真的是德行有虧。

咱晝思夜想那麼久,都沒能想明白。

為什麼,彌勒教,這麼一個國之禍害,還有那麼多的人相信他們。

這次,咱可以說是欲傾國之力,也要剿滅他們。

你不要辜負咱的厚望,儘量能夠一戰定乾坤。

我大明的百姓已經夠苦的了,中原連年戰亂,好不容易,有了國之安穩的基礎。

咱不希望再有動亂的發生。

這次,把錦衣三千營都劃撥給你指揮,只希望能夠一戰而天下定。

能夠穩定國內,在騰出手來收拾北元和雲貴的叛亂。

唉!!我大明之百姓苦戰久矣!”

老朱的話,真的如一把鋒利的鋼刀一般插在鄭長生的心口。

老朱和劉伯溫包括鄭長生三個人的理念,可以說是志同道合。

唯一的區別就是鄭長生是穿越而來的,一君一臣,兩個人都是為了平定元末暴亂,讓百姓安居樂業。

當然,這也是劉伯溫的真正的政治理念,而老朱或許他也是看到了天下局勢,他也想要天線安穩,但是最多的還是他朱明江山的千秋萬代。

不過,就目前來說,三個人的政治理念不約而同的重合了。

鄭長生是穿越而來,他肯定不希望華夏族群四分五裂,再加上史筆如刀,言之鑿鑿的一筆一劃的記載著呢。

他不想也不願意過多的改變歷史。

不說是大漢族主意的思想在作怪,就算是為了華夏族群的不生變故,能夠少一些內鬥和消耗,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