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小棋子大布局(第2/4頁)
章節報錯
能夠從自己這不經意之間的一聲問候中,發現自己的真實意圖,這份能力實在是非常人所及的。
有句話說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這真的是很難能可貴的。
“明成,你說的是你心裡的話,我可以看的出來。今天先不說了,你回去好好的準備一下,我有一個重要的事情要交給你去做。”
鄭長生有點動情,他上千輕輕地又拍了拍葉明成的肩膀。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給葉明成一個回家裡跟妻兒老小溫存道別的時間。
鄭長生準備下一盤大棋,這個棋局在他的心裡醞釀已久,可是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這下子好了,遇到了葉明成。
幾乎就在一瞬間,在鄭長生的腦海裡,就已經成型了。
明初,由於冶煉採礦技術的落後,大明的銅幣發行和流通,根本就滿足不了國內的需求,就更不用提國際貿易了。
所以,大明才有了寶鈔的流通。
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後因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民怨沸騰,正德年間廢止。
說起來大明的寶鈔,印框高約三十厘米、寬約二十厘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之一。
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一貫等於銅錢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票面上端為“大明通行寶鈔“六個漢字。
初行寶鈔時,一石米值鈔一貫,後來隨著當政者不通經濟之術,濫發之下導致貶值。
說起來,根本原因,還是明太祖洪武年間由於當時缺銅。
於是明洪武七年頒佈“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
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
洪武二十二年朝廷又發行小鈔五種,即拾文、貳拾文、叄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票面幅面較小。
永樂以後印行寶鈔仍用洪武年號,且禁止民間用黃金、白銀買賣交易。
洪武二十二年前後,紙幣時貶時升,江西、福建一帶二貫紙鈔只能換銅錢五百文;
永樂二年(1404年),米一石一度值鈔一百貫;這就已經處見濫發寶鈔的嚴重後果的端倪了。
到了永樂五年米一石值鈔三十貫;這個時候經過控制下降了不少。
可是宣德初年,米價已達到寶鈔伍拾貫;
宣德七年(1432年),寶鈔一貫只值銅錢五文;這個時候的惡果,就是大明百姓自己吞食了。
正統九年(1444年),米價漲到寶鈔一百貫,明鈔已不能通行,
當時是“積之市肆,過者不顧“;
正德年間,寶鈔實際已經廢止。
此後,明朝不再發行紙幣。
其實呢,寶鈔制度在當時,也是很有用的,很是解決了大明那個時候的錢荒。
如果後來不濫發的話,這絕對是當時世界上的一大創舉。
可惜的是,事與願違,一幫不懂經濟的腐儒,缺錢就發行一批,再缺錢再發行一批。
導致的後果,就是大明經濟的坍塌。
就跟當年民國濫發金圓券是一樣的後果,通貨膨脹之下,購買力極度的下降。
鄭長生來到這個世界後,就一直在研究大明的錢幣問題。
不過他沒有說,心裡可是一直沒有放下。
錢荒,現在還可以用寶鈔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