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第2/2頁)
章節報錯
現在中書省除了李善長那就數他胡惟庸最是春風得意的了。
也不知道皇上如此火急火燎的把他們召集過來,有何要事商量。
他心裡是七上八下的,仔細的在腦海中過了一遍最近下面各省報上來的摺子。
也沒什麼大事啊?可是皇上為何如此的焦慮?
這突然緊急召見,可是在他印象中皇上從來沒有過的現象啊。
要不怎麼說胡惟庸能得朱元璋的寵愛多年聖眷不衰呢?要不是這貨實在是太過分老朱也不至於幹掉他。
這就是揣摩聖意啊,就如同和珅之於乾隆一樣。
和珅都把乾隆揣摩透了,一張嘴就知道主子心裡想的是什麼。
胡惟庸雖然沒有達到和珅的這一地步,可是也在用心的揣摩。
李善長是跟隨朱元璋的老人了,辛苦了大半輩子,不過老朱也算是對的起他了,一箇中書省右相國外加一個國公的封號。
也足矣慰他平生了,他也是最瞭解朱元璋的一個人。
老朱是個什麼脾氣秉性他心裡是門兒清啊,都是一個老家混出來的哥們弟兄,誰還不知道誰是個啥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雖然老朱當眾曾言:“咱起於草莽見,提三尺劍,率眾數千,在群雄中夾縫裡求生存,唯有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謀。
一起渡過長江,經營金陵。一二年內便聚集雄兵二十萬。
咱東征西討在外,而內則留善長於國中。
轉運糧草,供給器械,從未缺乏。
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皆安,此乃天賜良相。”
老朱對李善長的評價不可謂不高,這也是他文臣第一人的位置坐的很穩當的原因。
但是他可是如芒在背啊,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位置越高,越是膽戰心驚的。
他跟劉伯溫這個清流不同,他可是淮西勳貴的領軍人物,是老朱的同鄉兼同志。
老朱當了皇帝,他成了相國,老朱大力整頓朝綱,倒黴了不少淮西人。
他現在是如履薄冰,生恐怕被老朱抓到什麼把柄,真那樣的話,他恐怕半生的努力付之東流,鬧不好還得掉腦袋。
老朱並不是單獨的召見他,而是連同胡惟庸這個淮西勳貴的後起之秀,還有劉伯溫。
這就讓人不得不謹慎了。
他們三個人,兩個是協助皇上處理政務的中書省的領頭的,一個是御史臺的左都御史,是監督他們的言官領袖。
明顯的兩派人物,現在聚集在一起,似乎是有大事要發生啊。
俗話說人老奸馬老滑,他都修煉的要成精了,偷瞄了一眼朱元璋還沒有擦乾的眼淚,就知道要有大事發生。
所以他也不敢喧賓奪主,還是先聽聽皇上說什麼在做決斷吧。
相比於他們兩個心裡想著的小九九,劉伯溫就顯得平淡多了。
他是御史臺的左都御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全國人民最高檢察院檢查長了。他的活兒是督查百官,查出不法事的。
不過也是舉足輕重的地位啊,老朱能夠把他叫來,也足矣說明了對他的信任。
現在大家都等著朱元璋開口呢,皇上貿然之間把他們這些重臣都叫過來,如果說是扯閒篇嘮大嗑,那誰也不相信。
老朱開口了,“咱今天聽到一句話,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咱想問問你們這些理政的能手,國之重臣,對這一句話的看法。”
他話音未落,胡惟庸差點沒暈過去。
這他媽的誰呀?在皇上面前瞎幾把嚼舌頭根子,這不是信口胡咧咧嗎?
喜歡大明墨客請大家收藏:()大明墨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